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民俗‧民間故事‧風土 日文舊籍裡的美麗臺灣

文:許瓊丰 照片提供: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人群與土地交織而成的行為與生活環境,構成了民俗、民間故事與風土,經由觀察、書寫被保存下來。臺灣文學少女書寫出什麼樣的兒童文學?日本文藝家又是一場如何的跨文化理解與詮釋呢?


黃鳳姿撰寫的《臺灣の少女》(左)與《七娘媽生》(右)。  臺灣被稱為「Ilha Formosa」與16 世紀大航海時代有關,就此也成為美麗之島「臺灣」的代名詞。1939 年臺日作家共同成立臺灣詩人協會,並以「華麗島」作為文學機關誌名稱,可惜在發行創刊號後,即因該協會改組為臺灣文藝家協會,機關誌也改名為《文藝臺灣》。華麗島是日本人對有鬱鬱蒼蒼山林臺灣的美稱,蘊含青翠森林、物產豐饒、優美歷史與風俗民情的意涵,這也說明這塊土地上的環境有著與人們交互出特有文化的能量。
 

  臺灣在歷史滾軸長期間轉動下,產生了可以向代代子孫述說的故事。其中,民俗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的風俗、儀式、祭典及節慶;民間故事屬於口傳文學的一種,表現不同時代與社會的大眾生活,反映了當時代的生活、思想、娛樂、習俗等態度,其後民間故事以文字紀錄下來後,也提供了藝術家創作詩歌、繪畫、戲劇等方面的靈感;風土則是呈現土地的景觀、民情及地方物產等,完整表現當時的整體狀況與社會面向,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臺灣文學少女黃鳳姿 與日本文藝家的臺灣書寫

  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探古知今:館藏日文舊籍介紹「美麗臺灣的民俗‧ 民間故事‧ 風土」展覽中,以昔日臺北第一街「艋舺」做展開。艋舺就是今日的萬華,為臺北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至1820 年代有「一府二鹿三艋舺」諺語,是文風鼎盛人文薈萃的地方。


  在此以1928 年出生於艋舺望族的黃鳳姿為中心,介紹對當時傳統臺灣社會的民俗、民間故事與風俗之書寫。黃鳳姿在1935 年進入龍山公學校(今龍山國小)就讀,四年級時撰寫導師池田敏雄(1916 ~ 1981)指定的作文,以〈おだんご〉(湯圓)一文,受到導師關注,於是將她介紹給臺灣詩人協會發起人之一—西川滿(1908 ~ 1999),兩人鼓勵黃鳳姿書寫艋舺的民俗與民間故事、旅行等,爾後並協助出版。1940 年先出版了《七娘媽生》與《七爺八爺》兩書,接著在她就讀臺北第三高等女校(今中山女中)時,於1943 年出版了《臺灣の少女》;此外,也在《文藝臺灣》、《臺灣藝術》、《民俗臺灣》雜誌發表10 餘篇作品。這些皆以日文流暢描述臺灣生活,不僅贏得「臺灣才女」美稱,也獲得臺灣總督府及日本文部省的推薦。
 

  而其導師池田敏雄,就讀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時,就開始文學寫作,之後經由黃鳳姿而進一步採集艋舺民俗,經常穿漢服講閩南語走訪艋舺,於1944 年出版了紀錄艋舺生活的《臺灣の家庭生活》(臺灣的家庭生活)。1947 年與18 歲的黃鳳姿結為連理,成就了一段異國良緣佳話。


  因池田敏雄的引介,黃鳳姿所認識的第一位日本文藝家西川滿,是當時活躍於文壇的詩人、小說家、編輯。為黃鳳姿的出版作品做序文與後記的除了這兩位外,還有日本文豪佐藤春夫也為其撰〈序〉;另外由藝術家立石鐵臣做插畫。而西川滿本人的作品與編輯出版的書,皆與臺灣民俗、民間傳說、市井小民相關,此可參考國資圖日文舊籍《華麗島民話集》、《臺灣繪本》等書。
 

豐富繽紛的裝禎與插畫、版畫 展現臺灣風土的紙本書

 將臺灣民間故事重新改寫的《華麗島民話集》。

  本次展覽以黃鳳姿的書寫為中心,連結到相關的日本文藝家,介紹他們對臺灣的觀察與書寫,以及作品表現出的藝術性。西川滿與立石鐵臣都為黃鳳姿與自己作品做書籍裝禎與插畫、版畫,讓書寫的臺灣風土民情作品有更生動的表現。
 

  裝禎是以封面、扉頁、版型、插畫、紙質等設計,製作符合書籍內容的書衣,充分體現書本的個性。本次展覽中的《華麗島民話集》一書,由立石鐵臣做裝畫、插畫,西川滿的日孝山房出版,本書具發行部數限定以及搭配故事的版畫創作特性,饒富趣味,值得細細品味。
 

======================

「美麗臺灣的民俗•民間故事•風土」展覽

----------------------

時間:2019 年 9月 3日(二)~ 2019 年 12月22日(日)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三樓 期刊櫃檯旁迴廊區(週一休館)

======================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