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 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廖修平先生紀錄片《臺灣現代版畫推動者—廖修平》,及張光賓先生紀錄片《戲筆行墨任自然—張光賓》,於今年第44 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中,分別獲得「藝術文化類」最高榮譽「白金牌獎」及「評審團特別獎」之殊榮。
「行政院文化獎」為求突破,自民國97年(第27屆)起與得獎人合作,透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將得獎人的文化成就與影響最大化。其中「得獎人的個人紀錄片」之拍攝與後續推廣,成功地將其成果躍上國際舞台。自第27屆得主廖瓊枝女士紀錄片《國色牡丹》獲第42屆休士頓影展金牌獎;第28屆得主蕭泰然博士紀錄片《深情臺灣-蕭泰然的家園戀歌》獲第43屆休士頓影展銅牌獎後,本屆第三度於休士頓影展中獲獎,讓國際看見臺灣的軟實力。
《臺灣現代版畫推動者-廖修平》及《戲筆行墨任自然-張光賓》兩部紀錄片拍攝時間均達半年以上,片長各約45分鐘。拍攝期間工作團隊走訪全臺灣,完整地蒐錄了張光賓先生、廖修平先生及相關人士的訪談紀實,也難得地捕捉了2位大師現場創作的珍貴畫面。影片中不僅呈現2位大師在各時期的作品風貌,亦藉由 2位大師親自對作品與創作方法的詮釋,使影片真實地映照出大師的內在生命歷程,並傳遞大師作品與創作媒介間的交鋒與辯證。
本屆兩部得獎作品皆由傅季中導演,傅季中導演同時也是第27屆得主廖瓊枝女士紀錄片《國色牡丹》的導演。他善用西方嚴謹的拍攝手法來呈現,目前他也正籌拍第30屆文化獎得主張照堂的紀錄片。「我的得獎是依附在他們的特質之下。」傅季中導演表示,拍攝每一位藝術家的紀錄片都必須要找出他們的特質,站在客觀立場加上導演主觀的鏡頭來陳述他們藝術上的成就。
「我覺得臺灣界的版畫是因為他而有收獲。」傅季中導演表示,廖修平老師的作品結合了臺灣宗教理念和現代版畫,運用了新的媒介和新的觀念。在拍攝期間深刻地感受到廖修平老師的熱情,由於從廖修平老師身上得到的拍攝素材相當多,自己才會得獎。
而傅季中導演拍攝張光賓老師的手法則是截然不同,他表示,關鍵就是要和張光賓老師多相處、多聊聊,才能真正地瞭解到張光賓老師的藝術創作是來自內心,而去判斷該從什麼樣的角度來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