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充滿希望的年代-「在銀湖岸」導讀

文:李泗濱(臺中縣瑞城國小教師)

著 者:羅蘭.英格斯(Laura Ingalls Wilder)
譯 者:姜慶堯
出版者:英文漢聲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年

一、前言

  「墾荒」的生活,是由新奇、有趣、驚險、艱辛交織而成的。它一方面讓人對前途充滿了期望;一方面卻必須面對一切不可知的危險與挑戰。所以拓荒者的家園,是用血汗一點一滴構築起來的。過慣了現代便利舒適生活的孩子們,也許對這類的故事會感到興趣,卻很難想像先人篳路藍縷、開荒闢土的艱苦過程。羅蘭一系列「草原上的小木屋」的故事,忠實的記錄了她個人從小到大,隨著父母駕著馬車,四處尋找墾地的歷程。本書既是她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當時美國中西部拓荒史的縮影。假如孩子們對美國的這段歷史有興趣,這是一套值得閱讀的書籍。由於筆者最近剛對學生介紹<在銀湖岸>的部分,所以僅針對本書來評介。

二、著者及其作品簡介

  羅蘭.英格斯.懷德(Laura Ingalls Wilder一八六七-一九五七)在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出生於中部的威斯康辛州,從二歲開始,就隨著父母四處遷移,先後住過威斯康辛州的大森林、堪薩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蘇達州的梅溪邊、明尼蘇達州的柏歐克及達克塔區,婚後定居於密蘇里州的農場裡。

  羅蘭從六十五歲開始,才在女兒的鼓勵之下,把她早年的經歷寫下來,十年之間,寫出了九本「小木屋」系列的小說,分別是:<大森林裡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農莊男孩>、<在梅溪邊>、<在銀湖岸>、<好長的冬天>、<草原小鎮>、<快樂的金色年代>、<新婚四年>。其中<草原上的小木屋>是其代表作,由於她的生動描述,那棟小木屋已成為當地著名的觀光景點,許多家長都要帶他們的子女到那裡憑弔,親身體會當時的生活情形。這一系列的故事,漢聲公司翻譯成中文出版,編為該公司少年拇指文庫之叢書。

三、內容概述

  羅蘭一家住在梅溪的時候,不幸感染到猩紅熱,姊姊瑪莉的眼睛失明了;不巧那年又鬧蝗災,新開闢的麥田沒什麼收成,食物也非常缺乏,日子十分難過。這時候姑姑杜西亞來看他們,希望爸爸到姑丈承包的鐵道營區工作,月薪五十元,而且還可以申請到一百六十英畝的屯墾地。爸爸很高興的答應了。

  一家人在鐵路營區住了幾個月,冬天來臨之前,所有的工人都離開了營地,有些是回到東部,少部分則是前往西部墾荒。羅蘭的爸爸因為還沒有找到放領地,所以捨不得離開,但他們的木板屋無法抵擋冬天強勁的風雪,也沒有煤炭來取暖,更沒有足夠的食物來渡過漫長的冬天。所幸測量員們堅固的木屋裡,儲存了所有過冬的用品,連馬和乳牛都有堅固而暖和的馬廄過冬,只要爸爸答應幫他們看守工具,就可以免費使用這些東西,於是爸爸欣喜的留下來了。

  由於風雪封道,爸爸遲遲沒有到布魯金申請領地,但隨著春天腳步的接近,路過此地前往西部尋找放領地的人越來越多,每天都有成群的人擠在羅蘭的家裡吃飯和投宿,再不動身,恐怕就申請不到放領地了。於是爸爸終於在三月初趕去布魯金的地政事務所,費了千辛萬苦,總算申請到當地唯一剩下的一塊放領地。

  春天來臨了,草原湧進大批的人潮,一棟棟的木屋,形成了一個小鎮。爸爸也在鎮上蓋了一間店舖,在測量人員回來的時候,他們把房子交出來,搬到鎮上住了一段時間,放領地的房子蓋好了以後,他們又一次的搬家,並且定居下來,開始另一段開墾的生活。

四、本書在教育上的意義

 (一)可幫助兒童了解美國早期的生活情形

  1. 食物:羅蘭的書中對於家人準備食物及進餐的部分,著墨甚多,從書中可以發現,當時一般人家的餐桌上,常見的有醃豬肉(鹹肉)、派餅、煎餅、煎馬鈴薯、麵包等;墾荒的人,可以在野外獵一些兔子和鳥類。有些人會養乳牛來取乳。
  2. 住屋:建屋的材料可分為原木和木板兩種,房屋的牆壁必須加釘木條,才能防止風雪吹進來。屋裡的家具,如桌椅、床舖、櫥櫃等,也都是利用木材,自行製作。冬季要在爐裡燒炭火來取暖。馬和牛是不可或缺的動物,所以必須為他們蓋馬廄,以防狼群襲擊以及冬天凍斃。
  3. 交通工具:有些地區已經有火車,但票價不便宜,大部分的人還是以馬和篷車當交通工具。全家遷居的時候,家人、主要的家具、行李、糧食、牲口的飼料等,都裝在篷車裡,一起上路。途中若需露宿,也是睡在篷車上。
  4. 節慶和休閒:最重要的節日是耶誕和新年,人們會費心準備耶誕大餐、交換耶誕禮物、邀請單身的鄰居或親友到家裡來過節。至於休閒活動,除了野外的玩耍之外,晚上只能在微弱的燈光下,唱歌、跳舞、聊天、說故事來打發時間。

 (二)了解修築鐵路的過程:決定了鐵路的路線之後,測量人員要把路線標示出來,釘上木樁,木樁上面寫上數字,告訴施工的人:「在低地上要把鐵路路面架得多高;在高地上要把地面切割得多深。」書中描述築路基的情形是:先用馬拖著犁把土翻成寬寬的條狀,然後用剷土機把泥土拉到比較低窪的地方,以保持路基的平坦。

  本章有兩段發人深省的話;當羅蘭問爸爸為什麼必須把路基盡可能的做得很平坦的時候,爸爸告訴她說:「你現在看到建造平坦的路面需要花許多力氣、多花許多錢,可是它將來卻能省掉更多的力氣和金錢。」、「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鐵路也不是一天造成的,任何值得擁有的東西都不是一天造成的。」

 (三)了解當時的自然生態環境:本書發生的地點在草原上,植被較單調,所以植物景觀方面的敘述較少,但在野生動物方面,卻出現了可觀的族群。當地本來有為數眾多的野牛,可惜在建鐵路的時候被工人殺光了;體形壯碩的大狼則由於缺乏食物,也往西部遷徙了;爸爸在冬季裡曾捕獲狐狸、土狼、麝香鼠;此外鳥禽的種類頗多,有野鴨、雁、湖鷗、蒼鷺、鶴、塘鵝、松雞等。

 (四)親情的描述:從故事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著者家人的慈愛、孝順與互相體諒:姊姊瑪莉眼睛失明以後,爸爸特地交代羅蘭「要當瑪莉的眼睛」,羅蘭真的做到了:吃飯的時候,她替瑪莉把肉切成小塊;坐篷車往營區的路上,羅蘭和琳琳必須坐在顛得最兇的位置,讓瑪莉坐在中間;有時候她們希望能夠下車跟在篷車後面走一走,但擔心瑪莉一個人坐在車上,什麼都看不見,只得繼續忍受顛簸之苦;為了讓瑪莉能夠上盲人學校,羅蘭發誓要用功讀書,賺錢來繳交姊姊的學費。耶誕節前夕,一家人從有限的材料中,偷偷的互相做禮物,到過節當天才拿出來,給每一個人莫大的驚喜。諸如此類關於親情的描述,不勝枚舉,值得讀者學習。

 (五)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羅蘭的媽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養,經常適時的提醒或教導她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鐵路營區,媽媽不讓孩子到工人工作的地方去,因為他們都很粗野,說的都是粗話。孩子唱著鄙俗的歌時,會出言制止。教她們說話時要把聲音放低、要溫柔有禮、始終像一個淑女。搬家的路途中,在野外午餐,臨走前還把蛋殼和紙屑撿一撿,讓那個地方保持清潔。

 (六)溫暖的人情味:有印地安血統,外表兇狠的傑瑞老大,幫助孤苦貧病的愛爾蘭老人張羅食物,把自己的毛毯送給他蓋,自己什麼也沒披的渡過寒冷的夜。工人都離開營區以後,一位駕車路過的人,為了一個素昧平生患肺結核病的孤獨老人,特地繞了圈子來請爸爸一起去勸他隨車回東部去。在印地安保留區,愛德華先生走了六十公里,專程為孩子們送來耶誕禮物。波斯特夫婦在耶誕前夕到來,全家竭誠的接待,很高興有客人跟他們一起歡度節日;為了怕波斯特太太沒有耶誕禮物,媽媽甚至把最珍惜的禮拜天上教堂做禮拜時帶的手帕送給她。陌生的過路客要求留宿,媽媽為了安全的理由不敢答應,爸爸告訴她:「我們不能在別人無處可去的時候,拒絕他們進來避一避。」

五、結語

  筆者在向學生或子女推介課外讀物之前,通常都會自己先翻閱一遍。當我看了本系列的第一本書時,就深為書中的有趣情節、生動描述所吸引,雖然是兒童讀物,我還是津津有味的將它看完。孩子們看了之後也都愛不釋手,全班搶著閱讀,並且羨慕羅蘭這麼幸運,能經歷到那麼多采多姿的拓荒生活。本書不僅是休閒時的課外讀物,讀者如果能細心體會,還能從書中獲得若干啟示,是一套值得推介的叢書。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