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美術館-關渡美術館 處處皆藝術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易繼中

館長石瑞仁  關渡美術館依山而建,俯看關渡平原,是台灣第一所位於大學校園內的美術館。在書香與藝術氣息的糅合下,儘管走出美術館,校園裡的公共藝術仍舊不停的衝進眼裡,通往美術館前的波浪形樓梯扶手與路燈上都綴著不同的翦影…。館長石瑞仁希望「美術館的發展能朝可深、也可淺的方向邁進,也就是能成為附近民眾休閒的場所,也能作為學術論文討論的平台。」而處處即藝術的感受,走一趟關渡美術館就能知曉。

擁有軟硬體的優勢

  關渡美術館從一九九○年代初開始籌建,卻因行政流程、工程發包與專業設計問題延宕,而後又花了連續好幾年的時間設計內裝工程,最後終於在去年開放。美術館工程雖歷經種種磨難,不過在參考其他美術館的優點、避開缺點的長期規劃下,從內裝、設施到結合學術資源的展覽,可說是軟、硬體的優勢都具備了。

  石瑞仁對美術館的信心從「媒體藝術」展示的規劃就能窺見。他說,「一般作媒體的展示,免不了會看見電線外露的不美觀,幸好經長時間的規劃,才能呈現出專業的展場。」在硬體方面,還有恆溫、恆濕以及間接照明的燈光系統,「雖然美術館成立不久,不過卻因為有先鋒者的例子作為參考,才讓關渡美術館能後來居上。」

  而關渡美術館因為地理位置的優勢,無論從館內往外看,或從館內朝外看,輕鬆舒暢的感受不曾改變。石瑞仁笑說,館內還有一項巧妙的設計就是以玻璃分隔室內外,讓身處室內的人也能感受到室外的寬闊之感,同時也能依展覽作變化,選擇將電動窗簾打開或關閉。除此之外,能夠靈活運用展場的空間與光線,也造就了美術館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引發學術發酵

關渡美術館建物外觀呈現不對稱的美感  視關渡美術館為可持續吸收養份的石瑞仁提出,「美術館雖是有限空間,卻有無限發展的可能,而關鍵在於如何做展覽?」與一般美術館不同的是,關渡美術館因位於台北藝術大學內,所以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石瑞仁除了希望藝術家能透過展覽而有好的發揮外,也希望藝術家們的作品能夠被研究、被觀照、被探討。

  上一檔的展覽為「空場─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就是首度請哲學界人士與藝術家共同站在作品前,分享哲學界對當代藝術的看法。利用「跨界」的想法,讓哲學界跨到藝術的學術領域,這對藝術家來說是很大的鼓舞,因為有不同人、用全新的角度在欣賞著他們的作品。儘管有批評、有質疑,不過這樣的跨界對話反而是讓藝術家反省、突破,同時又能從中成長的契機。

  雖然過去也有不同領域跨界交流的例子,但都只朝廣泛大方向去談,不僅沒鎖定展覽、也沒鎖定任一件藝術品,更談不上共同為作品的素材或關鍵性創作提出分享。

  以「空場─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展覽來說,結合了國內不同世代、不同藝術媒介、不同藝術語彙脈絡的創作者一起展出,再透過國內的哲學研究者和藝術研究者共同參與。石瑞仁強調,從座談會中要探討語言的開放性與感受交流的特質,究竟作品「可感知的」條件是什麼?展覽事件的意義何在…?這些都在釐清當代藝術可能性的概念提問。

藝術應該是用最舒適的角度觀之黃博志的作品呈現無政府的反叛特質林俊吉以殊異的空間美學引發超越時空的精神性

作品與心靈的對話

  其實關渡美術館本身也像是一件當代的藝術品,它的建築物跳脫了傳統的對稱比例約制,反其道運用靈活、不對稱的設計風格,讓美術館的動線充滿了各種趣味與可能性。進入其中仿如也是在探究藝術品的創作意涵,也就是「它想帶給觀賞者什麼樣的意涵呢?」

  關渡美術館是一座地下二層,地上四層的建築物,館內共有九個展覽廳,室內外的展覽空間相加起來共有720坪,展場不僅寬敞且舒適,是足以讓心靈與藝術品對話不可多得的好處所。

李俊陽<七彩迷魂弄頭花>作品細膩  隨興的穿梭在館中,眼睛所觸及的每個作品都在訴說著「藝術其實並不遠,因為它們或許都是經歷過且駐留在心中某一個角落的體驗。」而作品將抽象的意涵用實際的物品呈現,引發思考、思考,再思考的對話動機。

  以參展人王德瑜的《作品56號》就是讓觀賞者可以在空間中,運用木材量體與音弦製造出聲音實驗的嘗試。觀賞者可以自由的撫摸、展開各種開放式音韻創造的可能。因為他製造了誘因,運用互動的模式,讓人不由自主加入了他巧思的佈局。「進去裡面吧!」藝評家陳泰松談到王德瑜的作品時提到其實「玩」與「被玩」也很有可能是一體兩面的喔!

  就是可以如此開放的思考,石瑞仁提出「藝術品不一定需要解釋,而應該是足以讓人自由、開放去體會的。」對於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說法,他加以補充「熱鬧看久了,也就會得到一些門道了。」所以,館內對於作品的說明標示並不明顯,在白色牆壁的保護色下,如果心有所感,又何必在意作者給予藝術品的意義為何呢?

藝術家洪易將色彩以活潑大膽的方式呈現從互動作品中體驗,藝術其實並不遠李明則將神話故事轉而為畫面

以終身學習概念出發

  關渡美術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屬於較邊緣的地帶,「不過,除了有景觀上的特色外,當地的文物發展協會、社會文藝團體…對於愛鄉愛里的觀念其實也相當蓬勃。」石瑞仁指出這是美術館與社區緊密互動的基礎。

  以人力來說,美術館展場的管理、器材的維護與導覽的工作,除了學校的人力配置外,還凝聚了附近社區的志工們一起加入。而石瑞仁對於志工服務的想法不僅止於人力上的支援,他希望美術館能以「終身學習」的概念為出發。退休族們可以藉由志工服務認識更多人,交換彼此的人生經驗;藉由在美術館服務也能擴展生命經驗,透過接觸當代藝術以減少與年輕人之間想法的差距。

拉近理論與實際的距離

大、小朋友一起動手做藝術  石瑞仁於去年八月接任美術館館長,「原本的教學工作加上美術館的事務,雖然忙碌,卻也是多了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他認為要做到大家喜歡且認同的美術館,要「長期讓展覽有配套」,也就是努力讓好的藝術家或作品能在好的空間呈現。沒有經費,就用人去補錢的不足,雖然有時展場的油漆還是由自己與藝術家們一起刷,不過這互動的情感卻也格外珍貴。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有一檔「五行‧五形─土地上的奇花異草」,是以五位長期觀照並沉浸在台灣多樣社會文化的藝術家作品為呈現。石瑞仁說「他們的作品是從台灣常民文化沃土中綻放出來的,雖不是美術科班出身,不過他們卻將台灣豐盛的文化元素,透過吸收、轉換、創造而成為一種風情獨特的藝術圖像。」而邀請這五位藝術家到美術館展出,其實具有特別的觀摩意義在內。

配合展覽,設計互動的美感體驗  因為關渡美術館位於北藝大校園內,所以如果能成為學生觀摩、老師教學的第一現場,或進一步成為博士生、研究生寫論文時的第一手調查現場,都足以激發更多靈感,而更活絡創作時的動力。所以,「五行‧五形─土地上的奇花異草」展覽中一位藝術家李俊陽就表示,「畫畫不是為某個理念去奮鬥,也不是為現代藝術中的某個意念去創作,是為自己的心靈而奮鬥,內心究竟要畫什麼,那才重要。作品騙不了人,有感覺,作品才有好感覺。不需要透過文字去解釋的,才是好作品。」而這些作品都是由這塊土地上,長年累積下來的共同記憶。

  「美術館是成長的機關,而不是權威的機關」石瑞仁深刻體驗到要成就一件有意義的事,需要很多人、貢獻出不同專長,而美術館更需要呈現不同生活文化資源而產生的藝術面貌。

  最接近真實自己的時候,應該是上課拿畫筆亂畫的那一刻,畫同學、畫老師、畫出無法顯露出的那一個自己。如同在展場內的長椅上,正躺著一位小男孩以他最輕鬆的姿態,沉浸在靈魂無限的變動裡…。

展場寬敞,思緒足以盡情遨遊王靜慧以多媒體影像發揮空間可能性陳宗琛的書法奔放、變化萬端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