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遇見看不見的In科學》系列展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發展史

文:陳金萬 照片提供: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國家實驗研究院( 以下簡稱國研院) 國家太空中心自製高解析度遙測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以下簡稱福衛五號),於臺灣時間2017 年8 月25 日凌晨成功發射升空,踏出國人自主研發太空科技的新里程。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和國研院合作舉辦的第四檔《遇見看不見的In 科學》系列展覽,順勢推出「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發展史」,介紹福衛五號的來龍去脈以及太空科技中的關鍵角色。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飛行模擬。  福衛五號計畫係「第二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所提出「遙測衛星計畫」中的第一枚衛星計畫,代表性的意義非凡。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整合測試組組長陳維鈞表示,此計畫之系統可分為太空、地面系統與發射載具等三部分。太空系統包括衛星本體、光學遙測酬載儀器及科學酬載儀器;發射載具為美國的獵鷹九號;地面系統包含遙傳追蹤指令地面站、X 頻段天線系統遙測影像資料接收站、海外支援追蹤站、衛星操控中心與影像處理中心。
 

六大展示單元 深入了解福衛五號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發展史」展覽分為:發展史海報圖說、衛星繞行地球軌道模型和科普教育影片等3 個類型,可以讓一般民眾藉由深入淺出的圖文簡介和生動活潑的展示方式,了解國內最新發展的太空衛星科技。


  展覽首先以6 面展板的圖文簡介,呈現6 個單元的福衛五號發展史內容。


  「前期規劃」:建立衛星本體及光學遙測酬載儀器自主發展能力、延續福衛二號任務。「衛星設計」:福衛五號為運行於720 公里太陽同步圓形軌道,傾角98.28°之遙測衛星。福衛五號之主要光學遙測酬載,提供2 米解析度的全色(Panchromatic)和4 米解析度的多波譜(Multi-spectral)彩色影像。科學酬載—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由中央大學研發團隊負責開發。


  「衛星整測」:為能承受發射的劇烈振動及噪音,福衛五號需接受一連串的衛星整測,例如:音震艙測試、振動測試、熱真空測試、電磁相容測試、質量特性量測、太陽能板展開測試、分離爆震測試等。


  「發射服務」:福衛五號委由美國火箭公司Space X 提供的獵鷹九號,已於臺灣時間2017年8 月25 日成功發射。


  「衛星操控」:福衛五號藉由獵鷹九號置入720 公里的太空軌道後,馬上由地面的衛星操控中心接手,操控中心可上傳指令、追蹤衛星、控制軌道、擷取與處理衛星資料。


  「影像處理」:福衛五號依操控中心的指令完成取像資料,再經由影像調整處理,製作標準產品及加值產品,以供國內外各界使用。
 

軌道模型 為展覽焦點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成功發射升空。  展覽中最特別、最受矚目的展品,是以地球儀搭配展示福衛五號繞行軌道的運作模型。陳維鈞表示,福衛五號的繞行軌道是與太陽同步的圓形軌道,以7.493 公里/秒的速度繞行地球的南北極,大約99 分鐘即可繞行地球一圈。福衛五號的軌道面和太陽持續維持固定的角度,衛星經過的位置每天的時間大致相同,這樣的取像比較不受光影變化的影響。


  另外,展覽亦以影片呈現福衛五號的各項功能,希望可以加深觀眾的印象,並引發年輕人學習太空科技的興趣,藉此推廣遙測衛星的研發歷程,更進一步引領民眾了解臺灣的第一顆自製人造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發展史

----------------------

時間:2017年11月8日(三) ~ 2018年2月24日(六)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二樓

數位美術中心( 週一休館)

======================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