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霧峰窗前亦千秋 -吳著《杜鵑含苞早放花》讀後

文:王徹(資深人文社會學者)

  《杜鵑含苞早放花》是吳自甦教授「從社會學的論點談人文史觀」的新著。當篩選文稿時,筆者曾於霧峰相聚,傾懷致意。對若干隱含諷諫時政的短文,畫龍點睛,在當年所謂「白色恐怖的時代」;而今應視作「珍貴的心聲」-有感而發的心聲。形諸文字乃吳教授良知所不容己,而「良知」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立足點。書成再詳讀「今昔對話」篇中的論著,以及「精選附裁」中深厚的篇章。觸動筆者對中國文化五十年來不幸的遭遇,與廿一世紀新時代應有的展望,提出個人的感懷,謹就教於讀者諸君。

  中國文化是以儒家為主流,是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傳統的知識分子,皆以「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為終生治學、作人、做事的準則,以「平天下」為「止於至善」是最高的目標。大學之道即是以人類與生俱來的「親親之愛」,由內而外,由近而遠,順天應人的推而廣之,構成一系列的倫理思想。進而「老老幼幼」,「興滅繼絕」,終達「為萬世開太平」的世界大同理想。這也是半世紀前本書著者在師大所發起組成的「人文學社」,演講會傳達道理想的默默實踐。

  宋儒朱子常說「虛實不昧」四字,在說明人之心的作用。因虛故能接納各種知識,因實故能作古今中外的價值判斷,因不昧故能從極黑暗混亂中奮鬥而出;認識事物真象,在艱難困苦中,發揮大是大非大善大惡的理性良知。構成中國人所賴以自信自尊的一套集體價值觀念。而這套集體價值觀念的傳承發揚,基本動力,就是家庭倫理。此正係吳教授於本書中強調的重點所在。

  五十年前,大陸自大躍進等各種運動以迄文化大革命,對中國文化已經徹底毀滅,即是毀滅了中國人在現實生活上能夠堂堂正正站起來的基本條件。自鄧小平復出後,改革開放廿年以來,大陸各方面的推展擴大,甚為顯著,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肯定,值得欣慰。由江八點中的第六點可以看出。他說「五千年文化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樞紐,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基礎。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此其中已把握了正確的方向。

  大陸變色後,由追求空幻的夢想天堂,經過慘烈的血淚教訓,終於落實「實事求是」的醒悟,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猶記業師唐君毅先生,遠在五十年前,以歷史、社會與文化哲學的觀點析論「戰爭與和平」的見解。他說:「人類以理性支配其生活,本可無戰爭。人類不幸而有戰爭,戰後應有和平,而一國家在對外戰爭時,對付敵人的共同意志,本可使一個國家內部團結,而變成實現統一的國家。則中國在對戰後,應該能走上統一和平建設的道路,不幸的是和平竟然勢不可能。而且這次戰爭將長期化,但吾人確信這次戰爭必然促使中國走上回歸中國歷史文化的正確大道」。唐先生的論斷,正是中共數十年來演變的曲折過程。吳著中的論文或短篇,雖從各種角度與深淺有別的不同方式表達,但其中心意旨,仍是圍繞著中國歷史文化倫理道德而發言的。

  世人皆知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的名言:「十九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廿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做過十二年香港總督的葛量洪作證說:「中國文化特別高深,所孕育的中華民族特別優秀,能與任何國家、民族、宗教、階級的人和平相處。人口超過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舉世無匹。所以廿一世紀一定是中國人的世紀」。(一九五八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演詞)。一九九一年全球諾貝爾得獎人,在巴黎公開大會,宣言中指出:「如果廿一世紀的人類要有前途,就必須回到兩千多年前去尋找孔子的智慧」。一九九三年全球六千多位各種不同的宗教領袖,在美國芝加哥集會,共同簽署「世界倫理宣言」,宣布四大承諾,皆為儒家思想的中心主張。此上所舉,在在說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融通包容精神,正是世界人類幸福的歸宿樂土。

  綜觀吳著中所陳述的「人文史觀」-全書共分六個部分:一、今夕對話;二、永遠追思;三、貼心贈言;四、天涯紀行;五、書香心得;六、精選附載。所引發思考觀念的願景與期盼,值得讀者諸君細讀和推介。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