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如何指導孩子撰寫專題報告》《不是兒戲》《惠特曼‧草葉集》等介紹

文:席家玉(臺中縣瑞穗國小主任)

書 名:如何指導孩子撰寫專題報告
主 編:鄧運林
出版者:聯經
出版年:民國八十六年

  臺北縣的國小畢業生,從八十六學年度開始,必須提出論文;其他中、高年級學生由各科任課教師指導「做中學」,學期結束前提出專題研究報告,作為教學成果展示。

  老師自己都不一定具有寫論文的能力,如何指導小朋友呢?其實,這種專題報告並非是博、碩士論文,而是較長期、主題性的探索與研究成果之整理及展現,並不會困難重重。專題研究使小朋友將各種片段的知識和零散的經驗統整起來,變成系統化的學習,這種研究的訓練,有助於未來的求學歷程。

  《如何指導孩子撰寫專題報告》全書共分九章,介紹如下:

一、緣起:指導小朋友撰寫報告是有一些問題存在的,例如:課數已經太多了;個別差異可以克服嗎?分組是否可行?這種精神及作法能維持多久?簡單的問題,有簡潔的答案!在問答之中,使人更了解及寬心。

二、如何與小朋友共同進行專題研究:在專題研究的進行中,教師與孩子共同找尋研究的主題、解決問題,並主動提供相關的資訊,啟發孩子對問題的思考,給予長期支持。

三、如何與小朋友共同從事田野研究:走出戶外去做田野工作時,師生之間默契要足夠,並且有事前的計劃及分工,遵守共同的約定。

四、如何指導孩子做版面設計:專題研究通常可以裝訂成冊,封面如同門面,必須包含研究主題、指導者、研究者、學校名稱、日期等,這一章有「尋訪林家花園」的範例。

五、認識相機指導小朋友攝影:攝影是蒐集資料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指導小朋友對相機有初步了解,使用簡單的傻瓜型相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

六、研究範圍與主題找尋:第一次做專題研究,題材以簡單可行為先決條件,自然科學、鄉土環境、藝術、民俗節慶、季節、文學等,書裡都有詳盡的介紹。

七、各專題研究舉例:本章列出五個專題研究的例子:

  1. 我所關心的新聞:可配合國語科閱讀指導。
  2. 一塊地的使用:適合低年級和自然科。
  3. 探索三峽河:適合中、高年級、鄉土環境的範疇。
  4. 我們的觀音山:適合中、高年級、鄉土環境的範疇。
  5. 五行八卦的探究:體育和藝術的結合。

八、研究報告的呈現方式:舉凡卷宗式報告、單純相片秀、文字作品集、剪貼報告,接納多元的風貌,尊重兒童的創意。

九、如何進行專題研究的學習評量:教師進行專題研究的評量工作,實施上有以下四項原則:

  1. 注意兒童的個別差異。
  2. 兼重「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
  3. 涵蓋知識、技能、情意三方面。
  4. 採用多元評量方式。

  《如何指導孩子撰寫專題報告》這本書,由臺北縣三位校長及三位主任,利用工作之餘所整理出來的,融合開放教育的多種學習策略,是教師及家長指導小朋友學習的重要參考資料,值得大家共同關注!


書 名:不是兒戲-鄧志浩談兒童戲劇
口 述:鄧志浩
執 筆:王鴻佑
出版者:張老師文化
出版年:民國八十六年

  「兒童戲劇」是兒童演的戲劇?這是大部分人對「兒童戲劇」的錯誤概念。其實,在世界各國的規則中,兒童戲劇是大人演給小朋友看的,絕對不是由小朋友來表演,因為專業兒童劇團必須長時間不斷反覆排練,加上兒童上臺表演常分不清角色,所以,兒童戲劇是專業的大人演給小朋友看的。

  學校裡小朋友的表演稱為「兒童戲劇活動」,它沒有票房的壓力,是一種學校裡教學、遊戲時的活動,在老師、家長一旁指導之下,小朋友可以自編、自導、自演,透過兒童戲劇活動,小朋友可以得到自我滿足。

  兒童戲劇起源於蘇聯,鄰近的東歐國家也受到影響。一九一八年,列寧體認到兒童要有好的氣質及內涵,但是這些並不是學校教育就可以獨立完成的,所以正規教育之外,還須依賴其他活動來輔助,而這個活動就是-戲劇,所以成立了由國家栽培的兒童劇團,並且把兒童戲劇列為基礎教育的工具。

  鄧志浩先生早期是個演藝人員,從演藝巔峰急流湧退以後,一九八○年加入蘭陵劇坊。一九八五年,在蘭陵劇坊面臨解體時,經由吳靜吉老師引介,接下了帶領魔奇兒童劇團的重責大任。但是,對於什麼是兒童戲劇?兒童戲劇又能做什麼事?他全然不知。幸好有旅居歐洲多年的胡寶林老師的帶領,進入兒童戲劇的世界。一九八七年,他自己成立九歌兒童劇團,開始出國觀摩。

  《不是兒戲》這本書由鄧志浩先生口述,王鴻佑先生整理撰文而成,保持口述時情緒的連貫性,就像和鄧志浩聊「兒童戲劇」般輕鬆自在,全書分為五大部分:

一、緣起不滅:兒童戲劇的開悟和啟蒙。

二、西方取經:成立九歌的第二年(一九八八)起,前往奧地利、維也納、德國、瑞士、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烏克蘭、美西、新加坡,向許多劇團學習。除了劇場的概念以及演員的概念之外,更成就生活的態度及人格,像生活的質感、活潑的氣氛等。

三、細說九歌:介紹九歌劇團演出的五齣戲,分別是「東郭、獵人、狼」、「畫貓的小和尚」、「太陽的孩子」、「李兒上山」和「夢之神」。

四、不是兒戲:談「兒童戲劇」和「兒童戲劇活動」的不同,兒童戲劇的功能,對臺灣兒童戲劇、劇場的期待。

五、各界回響:收錄林佩蓉教授等人對兒童戲劇及九歌兒童劇團演出的看法及感動。

  九歌劇團的精神在劇團宗旨上道明了「要給孩子快樂」,向孩子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戲劇的本質是「玩」,是「遊戲」,兒童戲劇是創意想像的展現成果,更具有「不說教」的教育功能,閱讀這本書,大家可以更了解兒童戲劇,一起關心它、喜愛它!


書 名:惠特曼‧草葉集
著 者:南希‧蘿文
譯 者:邱玉玲
出版者:格林文化
出版年:民國八十七年

  華特.惠特曼誕生一八一九年,紐約長島一處名叫「西陵」的小鎮。一八五五年,惠特曼的《草葉集》初版問世,是由惠特曼自己雇用一些朋友印刷與出版,其中有許多篇幅還是他自己編排的。

  出版之後,未獲得重視而且評價極差,他還自己化名投稿評論來捧場,誰知這本詩集卻躍身成為美國詩壇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惠特曼一生傳奇,小學時代是老師眼中愛做夢、不切實際的孩子,當時一位律師教他寫字、寫文章,並且出錢給他去一家大型圖書館借書,這一生中的關鍵事件,讓他終生狂愛閱讀。十二歲當印刷學徒,開始寫短文投稿。十六歲接受一家鄉間學校邀請,擔任短期的約聘教師,惠特曼很感激這段四處為家的時期,因為「那是我最重要的經驗,能了解隱藏在幕後,最最深沈的人類本性和群眾本性」。十九歲開辦報紙-「長島人週報」,換工作的空檔發表詩、散文、短篇故事。到三十歲時,惠特曼對政治黨派和新聞編輯工作的夢想宣告破滅。自此之後,他換上粗布工作服,流連在村鎮的街道間,和各種不同的人接觸,每天帶著筆記本,隨時記下自己的想法。他將對土地、太陽、生物的熱愛,對升斗小民的關懷,表露在他的現代詩作品中。雖然惠特曼後來又寫了兩本散文集,但他仍將《草葉集》視為自己的代表作,這位「善良的老詩人」在一八九二年去世之前,《草葉集》改版了九次。

  格林文化出版的《惠特曼.草葉集》精選自《草葉集》中的作品,以及相關的照片、插圖、自傳,讓你認識這一位「發出不一樣聲音」的詩人。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