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母語大聲說─復興客語 大家一起來哈客

文:謝文華 照片提供:謝文華

客語認證前,一起K書。  是什麼樣的考試,沒有升學加分、工作加薪、晉用優先等功利誘因,卻能吸引上至70幾歲的阿公、阿婆,下至10歲不到的小學生前仆後繼報考?答案是客語能力認證!考場處處可見夫妻檔、母女檔、姊弟檔,甚至闔家三代趕赴考場,老老少少坐在教室裡準備考試,令人動容。

  被學者預言40年後即將瀕臨滅絕的客語,近年在政府的努力下,在家庭、校園、社會掀動,隱然形成一股復興態勢!客委會主委黃玉振並誓言:「要讓客語成為一種流行」。

「客家」已成新顯學

一家三口都通過客語認證。  宛如白雪灑落的「桐花祭」翻轉客家意象之後,「客家」儼然成為顯學,大學設有客家學院、客家社,民間社團的山歌班、客語班亦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客委會舉辦的客語能力認證分級考試,也從2005年初級認證6,700多人報名,倍增到2008年1萬1千多人參與中高級認證,報考者也愈來愈「年輕」。

  北縣大同國小四年級學生陳柔安,以最小年紀通過中高級認證,陳家三口都通過中高級認證。從小就和女兒講客語的陳炎清認為,如果連「本」都拋棄,母語文化就「斷了」。平常還補英文、學鋼琴與揚琴的陳柔安說,多學一種語言一點都不感到壓力,客語講的好,回苗栗還能和阿公、阿婆對話,親友都誇她厲害,而學校就屬她客語最「溜」,覺得很驕傲。

  前主委李永得久久不能忘懷兩個故事。曾有客家婦人家名字有個「妹」,許多見到她名字的人都問她是不是客家人?她不想承認、不堪其擾,到戶政所改名,這幾年竟把「妹」字改回來。另有嘉義老父過去到台北看兒子總講客語,數次遭兒子斥責,這幾年他北上看兒子,發現兒子努力教自己的兒子講客語,兒子說:「客家人地位不一樣了,連政府都重視,母語應該傳給下一代」。

客語文字化工程

客語教學從小做起,已成為校園生活一部分。  為了辦客語認證,客委會推動上百次會議,訂出5種腔調、各5,000個辭條,將客語文字化,完成艱鉅任務。除了從家庭扎根,另外也推動客語生活學校,各校以訂定客語日、利用晨間或打掃時間播放客語歌、舉辦客家答嘴鼓、客家童玩及客家美食等活動,將客語融入生活。客語生活學校從2003年首創時的63所學校,到今年吸引338所學校參與,成長4倍之多。

  新主委黃玉振520上任後,首創表揚客語家庭,讓通過客語認證人數愈多的家庭,成為一種「榮耀」,全國總計有651個家庭獲表揚。桃園龍潭鄉、70歲的余豪金三代7人通過認證,人數最多,包括兒女、媳婦、孫女等6人通過中級認證,就讀小學的孫子則通過初級認證。余豪金笑說,孫子跟他講國語時,自己都假裝聽不懂,逼得他們不得不學,參加婚喪喜慶,他上台一律全程客語致詞。

  老家高雄美濃、現居於北市的徐秀喜則與妻子、兒女、媳婦兩代6人通過認證,是都會區家庭保存客語的表率。徐秀喜憶及年輕時在台北工作,公司的客家人超過半數,但主管卻強制用河洛話開會,引起他的抗議,如今客語在台灣的位階不可同日而語,讓他備感欣慰!

成果逐漸發酵

行政院客委會表揚客語家庭。(客委會提供)  黃玉振近日到各地表揚客語家庭時還半開玩笑建議,「以後不用客語拜年,阿公阿婆就不發紅包!」以激勵小朋友學客語。傳播界出身的他,更發揮長才行銷客家、客語,在客委會哈客網路學院舉行「哈客家庭網路闖關大挑戰」,另創辦「客語一族,『認』了再獎」活動,鼓勵民眾組隊報考客語認證,全數通過、積分最高隊伍,有3萬元獎金可拿。

  比較2003及2007年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發現,2007年整體客家民眾「聽的能力」為83.5%,較2003年提升5.8%;「說的能力」為68.8%,提升3.6%;13歲以下「說的能力」為18.5%,亦提升了6.8%,顯示客語復甦成果已發酵。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