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於圖書館的感覺還停留在冷硬、嚴肅的刻板印象,相信只要多走幾家圖書館,就會大大扭轉原本刻板的想法。從92年文建會的圖書館空間改造計畫後,一直到現在教育部的圖書館創新服務發展計畫,都持續在針對圖書館的空間進行改善,加上館員們的用心規劃,也能在小地方看見巧思與創意,營造出舒適有趣的閱讀氛圍。
以宜蘭市立圖書館為例,陳俊仁館長就利用在地特有的刺竹裝飾原本單調的書架,不但兼具美觀更可以防震,並且將開放式書庫專區設定為「奎文閣」,將昔日舊農用的大水缸搬進室內栽植綠竹,四周擺置石磨、蓑衣、碾稻榖車等農具,加上竹編屏風,塑造出蘭陽鄉土情境。
大甲鎮立圖書館的空間改善也頗具特色。在設計上利用大量的強化玻璃,一樓的兒童閱覽室完全沒有空間阻隔,重新打掉冰冷的外牆,運用大量的玻璃採光。連大門也設計成四片大型的玻璃門,還可以旋轉成四面展示櫥窗,成為全國首創的文化櫥窗兼門面。
埔里鎮立圖書館與埔鹽鄉立圖書館則是設有咖啡伴書香的閱覽空間,讓民眾可以在圖書館享受如在家的舒適感覺,埔鹽鄉立圖書館更在咖啡書香閱讀區全天播放輕音樂,全館無線上網,並擺放鋼琴在週六下午開放給讀者彈唱,館方表示:「希望讓這裡不僅是閱讀的場所,更是藝文活動的舞台。」
另外,在建築體本身的創意,有如船屋造型的北投圖書館,大片落地窗連結北投公園的綠意,在圖書館裡看書彷彿也做了一場森林浴,這樣兼具環保與美觀的圖書館,讓參訪人數屢屢創新高。還有高雄醫學大學圖書館獨樹一幟的玻璃屋及樹狀柱建築,使得圖書館變成無樑結構,形成完全自由的外牆,讓讀者猶如置身水族箱,優游自在,徜徉在書香世界,高醫圖書館也成為師生最為驕傲、喜愛的地方。
在大學圖書館方面,近年來也興起一股「Learning Commons」旋風,打破以往「嚴禁喧嘩」的規定,在圖書館裡設置共同討論、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可以有效率地邊討論邊找資料。在資訊e化的時代,實體圖書館更扮演了社交與休閒活動的重責大任。圖書館一直在改變,希望未來可以創造更多舒適又具巧思的閱讀空間,吸引更多的讀者走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