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廣設共讀站 閱讀教育從地方做起

文:賴宛靖 照片提供: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提供

近年,吹起學校圖書空間改造的風潮,這些經過重新設計的閱讀空間,不僅成為校園裡最耀眼的亮點,更因開放社區民眾前往,成為在地居民浸淫書香的好去處。

 

共讀站可提供社區民眾進行講座、座談會等活動。

  許多人對校內圖書館的印象是「附屬」性質,多半由閒置的教室改造而成,內部陳設中規中矩,鐵櫃、書架、閱覽長桌及書報架是模組化的標準配備,天花板則掛著白晃晃的日光燈。對多數學生而言,除非老師說要借書、寫報告,才會走進圖書館,是個「容易被遺忘」的校園角落。但,現在卻有許多學校圖書館大變身,除去過往的呆板形象,成為最吸睛的焦點場域。
 

敞開校園 全臺共讀站比拚

  自2017年起,政府即積極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而為因應少子化趨勢,除建置友善育兒空間建設,更編列預算給各級學校,用以設置「學校社區共讀站」,推行校園社區化改造計畫。「如同長期推動的校園開放政策,讓民眾進入校園運動、遊憩,現在學校圖書館也歡迎民眾來使用。」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黃俊熹說。
 

透過獨特而活潑的空間設計,吸引大家享受閱讀之樂。

  為了使共讀氣氛更普及,教育部鼓勵高中職及國中小活化或改建學校閒置空間,成為社區民眾就近閱讀的環境。近幾年來, 各縣市及鄉鎮圖書館紛紛融入美學及設計理念,不僅讓閱讀環境更有氣氛,也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如今,這股閱讀空間美學風氣也吹進校園了。在經費挹注下,各學校無不發揮巧思,與營造商和設計師一起腦力激盪,著手改造校園閱讀環境,使其化身為社區共讀站。
 

  自2017年迄今,已有多達767所學校打造社區共讀站。其中,國中小有630所,高中職則有137所,成果斐然。而最讓人驚豔的是,不管國中小或高中職,校園硬體環境雖然大同小異,經費條件也相同,卻能集思廣益,讓原本平凡無奇的學校圖書館,變身為充滿書香及美感的閱讀空間。
 

  為了鼓勵傑出的學校社區共讀站,教育部在2019年舉辦「最美共讀站」評選活動,在激烈的競爭中選出18所績優學校,提供額外獎金,以鼓勵學校、地方政府對於共讀站的重視。每座充滿巧思與創意的共讀站,都讓校園閒置空間成為亮點,參與評選的黃俊熹笑稱,評選過程真的很辛苦,因為優秀作品太多、很難抉擇。「這18座獲獎的共讀站,除了運用學校既有資源變身,也兼具美學,並融合當地人文特色,透過評選,可讓大家見賢思齊、相互交流。」
 

重視美學、結合社區 引眾主動走進書香世界

設計師根據各級學校的需求規劃空間,如國中階段需要討論區進行群組討論。

  評選過程中,格外注重空間運用及環境配置、使用動線與設計美學,以提升社區民眾使用的便利性。對此,黃俊熹表示,「各級學校的閱讀需求不同,考量也不一樣,設計師要因應人事時地物來規劃。」國小要展現童趣與繽紛,吸引孩子目光,同時也要跳脫框架,避免太多相似的設計類型;到了國中階段,漸漸出現群組討論需求,討論區的規劃就相形重要,色彩與光線都須謹慎搭配,要與小學校園的設計做出區隔;而因應高中職階段有長時間的閱讀需求,桌椅排列、器具選用等設計要追求簡潔俐落,照明也必須充足。
 

  此外,「社區化」更是評選重點之一,若與在地文化結合,會讓當地民眾更有感,硬體也應滿足各年齡層民眾,無論是銀髮族、新住民或是帶著幼童的家長等,要讓不同族群都能在此找到適合的閱讀空間。


室內開大窗望向綠意,讓閱讀氛圍更閒適。  成功的閱讀教育推動,應該是提供舒適的環境與氛圍,讓孩子與民眾主動走進圖書館,品味書中世界。透過設計,讓充滿美感的共讀站,填灌孩子心中的美學養分,未來將在意想不到之處成長茁壯。


  黃俊熹表示,計畫推展迄今,成果漸漸開枝散葉,透過學校社區共讀站的廣泛建置,也培養出許多新銳設計師,更懂得掌握校園需求,同時也讓校方有完善的空間改建經驗,未來在做校園場域設計規劃時,更能展現出絕佳的設計品味。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