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底,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的《李魁賢詩集》,一套共6冊,集結了詩人李魁賢40多年的詩作,計773首,採取倒序編排方式,把最後成書的3本詩集合為一冊,成為此套書的第一本。此書共有310頁,納編李魁賢詩集第14:《千禧年詩集》37首、詩集第13:《溫柔的美感》50首、詩集第12:《我的庭院》69首,合計156首作品。
作品的整體呈現
這套詩集的出版,是在作者榮獲行政院文化獎、國際詩人學會千禧年詩人獎,以及獲得2002年諾貝爾獎文學獎提名後的整體呈現,至2001年共有14本詩集的結集。李魁賢於1937年在台北市出生,畢業於台北工專、教育部歐洲語文中心。從1953年開始寫詩,196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靈骨塔及其他》,1964年參加笠詩社,緊接著出版《枇杷樹》、《南港詩抄》,即獲得國內外詩壇的矚目,1967年榮獲優秀詩人獎、1975年吳濁流新詩獎、1976年英國國際詩人學會傑出詩人獎、1978年中興文藝詩歌獎、1982年義大利藝術大學文學傑出獎、1984年笠評論獎、1986年巫永福評論獎,1987年參與創辦台灣筆會,並擔任第五屆會長,接著於1993年榮獲韓國亞洲詩人貢獻獎、1994年笠詩獎、一1997年榮後台灣詩獎、1998年印度國際詩人獎、2001年賴和文學獎。
李魁賢的詩作題材廣泛,作品多樣性,不但關注社會底層的弱勢民眾,充滿人道關懷,也是一位台灣主體書寫兼具國際視野的詩人。如同笠詩選《混聲合唱》的短評所言:李魁賢是一位充滿自覺的詩人,他強調詩應植根於生活,且不忘探求人間性。他的詩具有敏銳的感性,同時能秉持詩人特有的立場與方法,將外界現實投影於內部世界。
台灣的心靈鏡像
如今我們以《李魁賢詩集》第一冊,來觀察他的詩作。在詩集第14:《千禧年詩集》,共分兩輯,第一輯〈給台灣的後代〉,作者集中表現台灣的處境,以及台灣未來的理想與希望。在〈神說世界要有光〉一詩中,詩人述說:「在陽光普照的海島上/人民勇於尋找光/許多人卻是蒙蔽著眼睛/光存在於他們的想像」,可見當前在台灣島上存在著不同的家國想像;對於千禧年尚未誕生的島國,詩人祈禱著國家的產生,希望「台灣出生的時候/是人人可以睜開眼睛/看見真正陽光普照的島國誕生」;但是台灣依然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因此詩人以詩作〈你用哭聲表示你的存在〉來道出台灣的處境;甚至刻劃出有人〈一出生就對台灣過敏〉,也描寫〈詩人歌詠種樹紀念亡靈〉。另外,第二輯〈五月〉,詩人以五月為時間軸,描繪了台灣的季節變化、風土民情,以及祭典文化。詩人展現五月的時間與空間交織的心靈鏡像。
在詩集第13:《溫柔的美感》,共有50首,其中〈鏡的變奏〉,詩人以「冷冷的玻璃鏡面/反映的是真實的世界嗎」,來質疑真實與虛幻,甚至懷疑「如果我們把自己顛倒看/會比較接近真實嗎」,因此「如果把兩面鏡對手起來/虛擬的空間無限延伸/把鏡中人像也虛擬化/最終想探究辨明的/剩下永恆的時間」,作者以鏡像來具現虛擬的無限空間,無論如何延伸,最後只剩下永恆的時間,暗喻世事一再地更遞改變,追求的、在意的是不是能夠超越時間而永恆,有如「藝術的追求」。在〈掙扎〉一詩,詩人雖然僅是表達一個意念,難免落入言詮,但是以入鍋的蝦為意象,具現「掙扎是最美麗的反抗姿勢」,對於「放棄掙扎的同伴/早已一臉死相/牠們不知道/掙扎是生命的原動力」,甚至把掙扎到最後力竭,視為最高的美學。另外在描寫台灣的水果、花卉、動物,作者都賦予歷史情境、個人的感受,甚至於別出心裁的比喻。
在詩集12:《我的庭院》,共分二輯,第一輯〈院內〉,表面上是描寫庭院內的園藝花樹,其實是寓物寄情,例如〈楓葉〉一詩,「楓經不起風的搖撼/掉下楓葉的淚」,把楓葉落下比喻為落淚,對於「天空堅持原來的清白/濃煙卻不放棄繼續抹黑/終於 終於/天空掉完最後一滴楓葉的淚」,詩中的天空是詩人的心境,濃煙卻是世上的謠言,最後楓葉掉落為詩人洗刷清白。這種寫作方式,是傳統漢詩文以及短歌俳句慣用的手法,新詩人受此啟發,變成習以為常的創作方法。而〈阿伯勒樹〉一詩,也有意在言外的表現:「我一直站在門外/站成一串風鈴/把自己掛在門外樹上/不聲不響」。第二輯〈院外〉,此輯詩作大多是描寫戶外的事件及作者的感受,詩作〈寒流〉反映解嚴之後的感受,由於「已經完全開放不再擔驚受怕的台灣/在野黨和執政黨開始比賽墮落的時代/退隱鄉居回味童年生活的我/拔草已經成為純粹拔草的操作/所有隱喻和過年過節一樣/在寒流下已經喪失任何的激情」,作者對於台灣的民主實在太樂觀了,這些年來的台灣政治亂象,應該又引發作者寫了不少詩作才是。此外,作者描寫921大地震的詩作,也令人深思。
關注台灣主體性
綜觀《李魁賢詩集》,詩作不但著重台灣主體性,也關注台灣未來的遠景與希望;在寫景作品中,也都寓物寄情,讓人感動不已。從李魁賢詩作,可以發現他對於土地的執著、人民的關懷,以及生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