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念臺灣文壇已故巨擘葉石濤先生對臺灣文學的貢獻,在文化界的努力催生下,2012年8月11日,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在臺南揭幕啟用,這也是國內首座由公部門設立的臺灣作家紀念館。
市定古蹟 闢設紀念館與孔廟文化園區融為一體
葉石濤,人稱葉老,1925年出生於臺南,少年時期即開始寫作,1943年發表第一篇小說,1968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葫蘆巷春夢》,出版作品逾百種,類型橫跨小說集、散文集、評論集、編譯等。綜觀一生,其最大成就在於短篇小說和評論,尤其《臺灣文學史綱》更是第一本由臺灣人以本土人文觀點書寫的臺灣文學史,也因此,葉老被公認為臺灣文學史上跨語言一代最重要的小說家及文學評論家。當藝文界、學界提出為葉老籌設紀念館時,臺南市政府幾經討論,決定於距離葉老出生地不遠,同時也是市定古蹟的原「山林事務所」闢設紀念館,並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管理。
與國立臺灣文學館相鄰的原山林事務所,恰巧與葉老同一年問世,是一棟建於日治時期的二層樓紅磚建物,古色古香的外觀與周遭國立臺灣文學館、孔廟文化園區環境融為一體,而紀念館內部空間規劃也別具巧思。一樓主要作為展出空間,展示葉老生平手稿、結婚照、各類聘書、證書、勳章等文物及相關著作,完整介紹葉老生平大事紀、文學地景、文學生涯等;二樓規劃書房、視聽室及會客室,視聽室定時播映的「葉石濤文學記錄影片」,由臺南藝術大學專任副教授黃玉珊編導拍攝,親臨臺南各文學地景取景。透過空間、影像及文物,多元化呈現葉老一生精彩的文學成就與生命歷程。葉石濤遺孀陳月得女士慷慨捐贈葉老絕版書籍與物品,更豐富並且活化了紀念館的可看性,當參觀視線從書桌穿過文具擺設,緩緩移向客廳桌上的老留聲機,再延伸至書櫃裡的藏書,讀者彷彿也因此得以更親近葉石濤最實際生活、寫作的一面。
館場同時集結多件相關藝文創作,鍾肇政、李伯元親筆為館場親筆題字的墨寶、藝術家周瑞明、著名雕塑家王秀杞分別創作塑像及雕像,名畫家洪根深為葉老畫的人物水彩畫,以及畫家陳國進為此次開館而執筆的未完成油畫作品等,特別一提的是,這也是陳國進生前最後遺作。畫中的葉老戴著眼鏡,親切和藹的模樣,像是張開雙臂迎接老朋友般,不曾離去。不論雕塑、畫作或墨寶,揭示的不只是葉老在文壇上的份量,更多的是世人對他的懷念與致意。
葉石濤曾寫下「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臺南既是他的出生地,也是前半輩子生活近40年的所在地,他在作品裡如此形容這片與他關係十分密切的土地:「這是一個適於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因此,一些葉老生前主要生活現場,理所當然也在作品中一一粉墨登場。
結合文學地景與散步地圖 臺南文化底蘊更深厚
臺南一中退休教師陳正雄過去曾將葉石濤作品裡的臺南場景集結成文學地景及散步地圖,並深獲好評,這份文學地景同樣也於紀念館佔有一席之地,米街、葫蘆巷、傀儡巷、打石街、打銀街、代書館街……等,完整呈現62處曾於葉老筆下出現的府城一隅。這些場景多半集中於大正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至西門路一帶,有些早已不復昔日景象,然而透過有系統的整理,不僅編織出屬於葉石濤的老府城文學地圖,且這些文學地景部份距離紀念館步行僅幾分鐘路程。因此,館內也展示由陳正雄所提出的葉石濤府城文學散步地圖及相關建議路線,不論是4公里的入門款或5公里的進階版,都非常適合讀者自行隨著葉老的思緒,一步一腳印實地走訪,感受葉石濤筆下的府城舊時光以及滋養葉石濤文學生命的養分。
如果說,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內軟硬體設施試圖呈現這位一代文學大師對寫作的信念與堅持,那麼文學地景、散步地圖無疑為讀者打開一扇更貼近葉石濤文學世界的門,而如此文學與土地的緊密結合,相信也將是葉老留給臺南最美好的禮物之一。
管理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地 址 :臺南市中西區友愛街8-3號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09:00-17:00, 周一休館
預約電話 :06-2215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