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論文獎助─論文出類拔萃 得獎者榮耀的時刻

文:鄭懿瀛 照片提供:鄭懿瀛

國中圖徵求碩博士論文獎助海報。  國中圖為鼓勵研究生對圖書資訊學門的研究,連續多年舉辦研究補助,今年共有6名得獎人脫穎而出。得獎,對他們來說,是喜悅與光榮的;但也是責任與壓力的開始……

  由國立臺中圖書館舉辦的第四屆「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圖書資訊學位論文」專案,今年共有6位研究生獲獎,每位得獎者在得知雀屏中選的消息時,都感到非常興奮,但也背負更多壓力與期許。

  國中圖專案負責人林美玲在簽約儀式時表示,已經邁入第四屆圖書資訊學位論文獎助專案,已經在國內圖書資訊相關研究所觸發良性的競爭,許多博碩士研究生在指導老師的鼓勵下,及早進行研究題目及大綱的規劃,希望在眾多競爭者當中爭取出線,為自己和學校贏得榮耀。

李錦姿
電子書怎採購?從實務思索未來

李錦姿。  大學,李錦姿唸逢甲大學企管系,畢業後,曾在臺中市美村路何嘉仁書店當店長,然後,目睹紙本書籍逐漸萎縮,電子書強勢崛起,閱讀的姿態開始有了180°的轉變。她,也和書店一起離開臺中,考進輔仁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思索書的趨勢。

  李錦姿這次入選的論文,題目是〈臺灣公共圖書館採購中文電子書之發展分析〉,指導教授是林麗娟,論文設定的訪談研究對象有二,一是電子書供應商(包括內容與系統廠商),一是公共圖書館(包括北市圖、高市圖、新北市圖、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和國中圖),主要部分已經完成,預計今年夏天即可取得學位。

  李錦姿說:「中文電子書近兩年成長快速,廠商多,內容也很豐富,但相對的,各公共圖書館的採購量還是很缺,其中的問題和因應方案,是她不斷探討的課題。」

  答案?她似乎已胸有成竹:「我認為中文電子書的市場仍然被看好,但廠商的經營手段要更靈活,相關的產業調整與配合還要再強化,才能打進公共圖書館,與紙本書發揮相輔相成的功效。」

  短髮俐落的李錦姿很謙虛地說,能從眾多優秀論文中得到評審青睞而得獎,她覺得很僥倖也很高興,希望能為臺灣圖書資訊的研究盡一分心力。

林靖文
探索數位應用 以國中圖為例

林靖文。  笑容甜美的林靖文,大學讀的是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系,目前則是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班三年級學生,由於是在職生,因此前兩年必須先修完指定學分,才能著手撰寫論文,她選定的題目是〈應用科技接受度模型和科技準備度探討公共圖書館使用者使用數位服務科技之意願――以國立臺中圖書館為例〉。

  林靖文說,她原來設定的論文題目是〈自助服務科技的使用意願〉,試圖探討電子書與電子資料庫的建置,如何便利公共圖書館讀者超越時空限制地使用。但是,去年12月,論文指導老師謝寶煖帶她到國立臺中圖書館一樓的數位體驗區,實際感受數位圖書館的模擬使用情境後,當下她便決定更換至現在的研究方向。

  依照林靖文的想法,她希望透過這篇論文的研究,瞭解使用者對於數位應用科技的接受度,並分析他們是否有準備好使用的態度,以作為國中圖未來建置臺灣第一座數位公共圖書館時的參考,預計今年6月即可完成論文。

  得獎的林靖文既興奮又開心,也很感謝謝寶煖老師的指導。不過她坦承,得獎之後,她心裡產生一種「怕論文寫得不如預期」的壓力,「希望這種壓力是正面的,不要辜負大家的期待。」

陳一帆
以社會學為基礎 探索網路平等性

陳一帆。  臺大歷史系畢業的陳一帆,大學時雙修圖書資料輔系,因此考進臺大圖資所繼續深造。不過,剛進入研究所時,他發現圖資領域較少做學理分析,心裡有一些挫折,於是去社會學研究所選修理論課程,希望為圖資研究引進理論的基礎。

  論文已經完成的陳一帆說,他發現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n)用資本的概念來詮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簡單說,亦即一些文化、社會關係就像金錢一樣,可用來競逐社會地位,成為權力鬥爭的媒介。

  陳一帆解釋,他把Bourdien「文化資本」理論套用於他的碩士論文上,題目是〈從線下與線上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會性標記行為〉,藉由量化分析,觀察擁有某些資本的人,是否會支配整個社會性書籤網站(如web2.0)的運用?

  陳一帆揭曉的答案是:「會。」各類型社會或文化資本,的確會造成使用者在原本被假設可自由平等參與的網站上,出現不同的行為表現,進而形成不同的權力結構。

  酷酷的陳一帆表示,他的論文在圖資界算是很冷門,因此能夠獲獎自己也感到很意外。他說,得到碩士學位後,在指導教授林奇秀的協助下,打算有計畫性地做一些歐美社會學理論的文獻回顧,例如將Bourdien的若干概念予以介紹、發表,充實國內圖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林宜慧
鎖定越南新住民 談圖書館多元服務

林宜慧。  目前就讀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二年級的林宜慧,大學就是科班出身,畢業於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她這次獲獎的論文是由楊美華教授指導,題目是〈臺北市、新北市公共圖書館越南籍新住民服務之研究〉。

  林宜慧的想法是,一個多元發展的國家,例如臺灣,應該要有相對應的多元文化服務,所以,她就以人數最多的越南籍新住民作為研究標的,透過臺北市新移民會館協助翻譯,要對100位受訪者進行問卷調查,瞭解他們對於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的意見與需求。

  雖然,楊美華老師認為林宜慧的論文題目「很新,很值得研究」,但是一來林宜慧的在職生身分,讓她和指導教授的meeting時間比較少,二來尋找100位越南籍新住民的目標很難達成,讓她想要趕在研三上學期畢業的計畫出現壓力。

  不過,林宜慧對於這次能夠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還是感到很高興,除了感謝家人的支持外,她最感謝的是楊美華教授熱心的指導,以及國中圖論文專案評審的肯定。

吳志豪
以學生標註行為 論閱讀教育成效

吳志豪。  同樣就讀於政大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二年級的吳志豪,是在指導教授陳志銘的鼓勵下,以論文〈基於數位閱讀標註行為探勘影響閱讀焦慮因素提升閱讀成效〉參加徵選,得知獲獎後,他感受到正面的肯定,也對自己的題目更有信心。

  吳志豪大學就讀東華大學資訊管理系,程式設計的專業訓練讓他的論文寫作更加如虎添翼,他選定臺北市和新北市3個班級的高中生,利用經其修改的系統程式,讓學生們做標註動作。

  吳志豪指出,他的論文是從學習者(以高中生閱讀英文為對象)的標註行為(如做筆記、翻譯),蒐集量化資料,建立一個預測模型,以輔助閱讀教學的老師瞭解學生的閱讀教育情況,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最後,吳志豪補充說,政大圖資所在師長的熱心推動,以及前幾屆得獎的學長學姊傳承之下,形成一種積極爭取國中圖「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圖書資訊學位論文」專案的氛圍,從中,他得到了寶貴的成長經驗,也學到了很多。

周志文
研究資訊使用 盼有助實務界

周志文。  就讀於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班三年級的周志文,畢業於靜宜大學英文系,服完兵役後,同時準備圖書資訊相關的高普考和研究所,開始對這個領域的知識感到極高的興趣。

  頒獎時,周志文人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進行3個月短期研修,由父親及哥哥代替他出席得獎簽約儀式,不過仍以e-mail傳遞感言,除認為此次獲獎是一種殊榮外,他特別感謝論文指導教授羅思嘉「孜孜不倦地教導」,並鼓勵他勇於接受挑戰,才讓他的論文計畫得以逐步實現。

  周志文這次獲獎的論文題目是〈從知識建構探索研究生之資訊使用行為〉。他解釋說,資訊使用行為較少被探討,原因可能在於研究者難以實際探究使用資訊的實際情況,且資訊使用行為多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並屬於「內隱的」資訊行為,必須要透過多種途徑才得以掌握。

  周志文希望藉由這篇論文深入了解使用者的「資訊使用行為」,並將研究成果提供給圖書館專業人員,作為未來提供資訊服務時的參考。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