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早生產高粱酒的地方不是金門,而是在嘉義酒廠,擁有91年歷史的嘉義舊酒廠,如今在文建會的協助下,搖身一變成了文化創意園區。這塊位處嘉義市火車站,面積廣達近4公頃,成了嘉義市鬧區最具價值的黃金地段。
嘉義舊酒廠與火車站緊有一牆之隔,從寬敞簡僕舊酒廠大門走入,映入眼廉是一棵接著一棵樹木;一棟黏著一棟建物,直到視野的另一頭,雖然斑駁的建物、老樹參天,四處流露滄桑歲月留下的痕跡,所幸在文建會用心下、市政府的努力下,整體建築和各式各樣製酒機器,保存的格外完整。
登錄歷史建築 改變酒廠命運
談起嘉義舊酒廠,少不了要提及它的歷史背景,它是早在民國5年由日本人所設立,當然當初規模不大,又是正值日據時代大正年間,所以設命名為「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嘉義工場」,其間歷經多次整建、擴建,一直到八年前,菸酒公賣局將生產玉山高粱酒,遷移到民雄工業區新嘉義酒廠,舊酒廠完成它階段性的任務,從此這裡不再酒香洋溢。
酒在台灣社會已經成為許多民眾生活的一部份,但提及酒也有不少人還是避之唯恐不及。深具歷史意義雄偉的嘉義舊酒廠,5年前,在嘉義市政府,把舊酒廠部份建物登錄為歷史建築後,改寫了酒廠的命運,得以完善的被保留下來,而且一腳要從製造酒國英雄的生產工廠,踏入充滿文化氣息的創意園區。
只要有機會來到嘉義舊酒廠參觀,都很難不禁感嘆,一瓶瓶看似簡單不過的酒,原來製造酒的基地,竟是如此的雄偉壯觀。這裡有37棟建築物,由於興建年份不盡相同,新舊建物混合,創造出另一種味道的建築風格,其中,碩大的儲酒室、巨大的鍋爐室、龐大的再製酒及製麴工場等7棟日治時期所興築的建物,已成了嘉義市登記有案歷史重要的一環。
生產機具設備 保存最完整
台灣從南到北,有5大舊酒廠文化創意園區,生產的機具設備保存完整的,非嘉義園區莫屬,自然成為現代國內最重要的製酒產業文化資產。文建會和嘉義市政府,這幾年並沒有讓它空閒下來,曾在這裡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包括最近的石猴展覽、交趾陶、科學展等等,提供給地方藝術創作者以及中小學校等,一個良好的展示、表演空間,引起不小的迴響。
當然精益求精,才有更大的進步空間。嘉義市桃山人文館長林瑞霞,曾在嘉義園區舉辦過多次導覽活動,對舊酒廠有深厚情感,她覺得很可惜,舊酒廠移撥給市政府那一年,正好是香港開始規畫迪士尼。事隔多年,今年9月她到香港迪由尼旅遊,但嘉義舊酒廠一直停留在原地。
從林瑞霞的觀察,她建議嘉義酒廠,從機器、輸送帶、洗瓶子、包裝等一貫作業很完整,應該可以比照德國,許多曾紅極一時的大工廠在停工後,工業遺址如今都成為文化園區。她強調,在台灣酒的文化可以做得更有品味,文化創意一定能夠成為地方重要產業。
教育界出身的嘉義市議員蔡永泉認為,台灣人旅遊習慣有5種,第一、要看;第二、可以看;第三、可以玩;第四、可以吃;第五、可以買。嘉義園區主題要和其它市場有區隔,否則外縣市遊客就不用遠到前來參觀。他舉嘉義市城隍廟與嘉義縣新港鄉奉天宮為例,城隍廟只有讓善男信女拜拜的單方面功能,但新港奉天宮除信徒參拜媽祖,還提供可購買新港飴名產、可以玩等功能,奉天宮一年的遊客比城隍廟多得多。他指出,在嘉義舊酒廠內可提供地方特產及精緻美食等,讓嘉義園區可以更加活化。
與故宮南院、阿里山 串連成旅遊新動線
長期在美國發展科技事業有成,3年前返回台灣擔任僑選立委,嘉義市籍的莊和子,對嘉義舊酒廠印象深刻,早年嘉義市對外的主要交通是台灣鐵路,每逢在嘉義市火車站進出,都會見到嘉義舊酒廠,在她的記憶中,嘉義舊酒廠早已是嘉義市緊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獨特性不言可諭。
嘉義縣阿里山世界知名,故宮南院未來將是國內外觀光客旅遊的重點,莊和子表示,從故宮南院到阿里山,會經過嘉義市,假若嘉義園區能夠創造出別具風格意義的文化創意園區,足以吸引海內外觀光客到此參觀,體驗、感受嘉義文化園區的創意和藝術,三者連成一環,將是嘉義縣市最熱門的觀光、文化焦點。
嘉義舊酒廠在文建會以及市政府的規畫下,即將賦予一個新生命力,從扮演打造台灣酒文化的角色,轉型為文化藝術創意園區。不但是嘉義市民所關注,更是全國藝文界人士所矚目,因為一個充滿濃郁文化色彩創意園區,正在南台灣孕育即將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