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地方文學館─南投文學館 傳承文化薪火

文:宇澄一 照片提供:宇澄一

  南投縣人文薈萃,早期詩社林立,近代文化藝術大興,縣府在文化局設置「南投縣文學資料館」盡納300多年來文壇動態;並在迴廊規劃文學家群像、書牆和文學地圖,展現時空交錯的歷代文風,也成傳承文化薪火的燈塔。

文學創作 一棒接一棒

王灝。  南投縣文風鼎盛,縣內第一個詩社「彬彬社」於清同治年間(西元1862年)在鹿谷創立,此後文學種子飄揚四處,落地生根且代代相傳,人才輩出;日治時期,張深切、巫永福創組「臺灣文藝聯盟」,發行《臺灣文藝》主導臺灣文壇30年,對當時及後代知識分思潮影響深遠;陳千武(桓夫)創辦《笠》詩刊更是引領一代風騷!

  典範在前,後進在臺灣文壇也是舉足輕重,成就不遑多讓,南投縣政府自民國83年,開始連年有系統甄選、出版《南投縣文學家作品集》,彙集文學家作品付梓;88年並創設第1屆「南投縣文學獎」,巫永福眾望所歸,獲得文學貢獻獎;91年更名為「玉山文學獎」,向陽榮獲首屆文學貢獻獎。

  而以文學作品改編拍電影更是膾炙人口,民國46年,張深切編導的《邱罔舍》獲得第一屆金馬影展特別獎;臺灣新電影《悲城城市》則是由出身草屯、創辦城邦集團的詹宏志策畫;鄧相揚以霧社事件寫就的《風中緋櫻》也由公共電視台拍成影片。

  鄧相揚累積10多年田野調查經驗,書寫《風中緋櫻》還有段插曲,因他完成初稿的時間,是88年9月21日凌晨1時許,他睡覺時,腦海中還盤旋著霧社事件的悲壯情境。不料,凌晨1時47分突然天搖地動,百年來最劇烈的921地震重創南投縣。鄧相揚自廢墟中倉皇逃生,從驚濤駭浪的霧社事件歷史場景,急遽親臨天崩地裂的現實情境,感受特別強烈,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未來或許也將成為文學創作裡的篇章。

小而美的地方文學館

  由於文人輩出,不論旅外或在地作家都是筆耕不輟,文化局因而希望建置屬於文學家的館舍,做為文學交流、傳承的基地與平台,於是促成「南投縣文學資料館」的創設,並且於96年11月正式開張。

  南投文學資料館設在文化局圖書館4樓,面積約32坪,是個小而美的地方文化館,並以時任中央大學李瑞騰教授(現任台文館館長)進行的「南投縣文學資源調查」,包括文學家檔案、著作、文壇大事記要等,做為文學資料館發展藍圖。

文學年表及書牆 作品爭輝

  在文學資料館門口,迎面所見即是「南投縣文學年表」,簡要紀載自清朝康熙年間迄今,有關南投文學發展的歷程。包括外地作家筆下描繪的南投縣人文風情、自然景觀,以及南投縣籍文學家的創作、在文壇的動態等。

  文學資料館迴廊兩側牆壁上,則以肖像呈現「文學家群像」,當代聞名的陳千武、向陽、詹宏志、杜十三、李瑞騰、岩上、鄧相揚、王灝、曾西霸、歐陽子、李展平等60多位作家容顏,讓以作品呈現思維、本人卻隱形幕後的作家「現身」,讀者可「按圖索驥」將作家面貌與作品比對、聯結。

  「文學書牆」是透過各種管道徵集的南投縣籍文學家,從民國50年迄今的文學出版品,總共400多冊書籍,都經過裱框,整齊排列在牆上。走過文學書牆,盡覽50年來,文學家嘔心瀝血的風雨名山之作,同時感受時代變遷的脈動。

  「文學地圖」則是以南投縣地圖中,13鄉鎮市的地理樣貌,呈現各鄉鎮文學團體及文學家出生地的分布情形,按下指示鍵,各鄉鎮市有那些文學家,一目了然!

  「文學文物陳列區」則是陸續推出文學家的文物,包括手稿、文具、書籍,和具有特殊意義的個人文物等,讓民眾更深入認識文學家及其創作歷程,同時體驗文學之美。或許,因為心靈碰觸產生的經驗,未來將孕育出新生代的文學家。

文學家群像。文學書牆。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