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從小餓大的成功者─讀隱地的《漲潮日》

文:詹悟(專業作家)

著 者:隱地
出版者:爾雅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一日
隱地與我

  八十九年文壇上出版了三本震撼人心的書。賴東進的《乞丐囝仔》,我看後十分感動,感傷自己幼年的不幸,竟還有人更不幸;尤其賴東進是我教過霧峰農工的學生,書中提到幫助過他的老師,我都認識。我寫了感想,寄給《書評》,已於九十年六月第五十二期刊出。

  第二本書是政大教授陳文玲的《多桑與紅玫瑰》,寫結過六次婚的媽媽,將黑盒子裡的不快樂童年都傾訴出來。中國人一向講「溫柔敦厚」,尤其是子女「揭」父母的瘡疤,想必有動人之「痛」,容我讀後再予評介。

  第三本是隱地的《漲潮日》,寫他少年住在臺北市寧波西街八十四巷北一女的宿舍,因父親無心教書,宿舍被學校訴之於法,警察強制收回。他的母親抗議(因一、二審勝訴,三審敗訴)無效,在螢橋跳河自殺遇救,從此無家可歸。父母離異,同母異父的姊姊毅然離家自主。隱地跟著父親,有一餐沒一餐的流浪。

  我的腦海裡立刻浮現一個永遠漾著微笑的青年,想不到他的身世竟是這般可憐。

  隱地本名柯青華,浙江永嘉人,我是浙江青田人,同屬於溫州府,算是個大同鄉。四十七年暑假,我在省立員林農校教書。青年救國團成立戰鬥文藝營,內有編輯組,調訓高中以上學校校刊編輯受訓。柯青華是北投私立(教會)育英高中的學生,整天笑嘻嘻的十分可愛。那時還有從澎湖救國團來的何偉康(康白)。我們一班四十個人,十分投緣。

  我那時已在《野風》和《新生報》、《綠州》、《自由青年》寫稿。有一天晚上,營裡發生小偷,大家都去捉賊。我和柯青華都寫了「捉賊記」,投到《自由青年》,結果是他的稿件採用。我倆認識《自由青年》主編梅遜(楊品純),也是從這時候開始。

  四十七年暑假後我調到省教育廳服務,四十八年結婚,婚後老二得了小兒麻痺,自己也因視網膜脫落,住院三次,貧病交加。鮮少與隱地連絡。聽說柯青華幹校畢業,在編《青溪雜誌》。後來聽說他做了爾雅出版社的老闆。我去看他,在廈門街他請我喝咖啡。也買過爾雅出版的書,讀過隱地的小說《幻想的男子》。

  去年我得了癌症,隱地寄來二本書,一本是王鼎鈞《活到老真好》,他鼓勵我要「求生意志堅強」、「活著就是生命之獎」,另一本是《漲潮日》。

浙東飛雨過江來

  《漲潮日》全書分三部二八四頁,第一部寫個人「成長的故事」十二篇。第二部「走過的年代」六篇,第三部「夢想的追求」二篇。著者現身說法,以「序曲」開始,先寫父親:「我的父親是一個抑鬱寡歡的人。在記憶裡,他從來沒有爽朗地笑過。他一生都在失敗裡打滾。…」

  其實隱地的父親柯豪,有很好的身世,燕京大學肄業,浙江之江大學英文系畢業,兩所都是有名的私立貴族大學,燕京校長是曾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之江校長是他弟弟司徒華林。八十年前擁有大學文憑的人極少,何況是外文系,十分吃香。小學畢業的母親,一位蘇州的女子,就是看上他的一張大學文憑嫁給他的。父親來北一女教書,卻不喜歡教書,夢想做國際貿易,生意卻沒有做成過。父親對他說:「潮水有漲有退。我的事業不成功,是機會還沒有到。」父親六十九歲去世,臨終前交給隱地郵局專用信箱的鑰匙,他一生都在等回音,等著漲潮的一日。父親的一生裡,潮水從未來過。隱地不信潮水,可是他的家在廈門街附近的寧波西街倒下去,他從廈門街站起來,爾雅出版社從六十四年成立,如今已是二十六個年頭了,還在漲潮。

  也許自己從小受過苦難,對於苦難的日子,尤其容易感受。白先勇在序裡,統稱那個時代的生活為「克難歲月」。讀過隱地的〈餓〉(四十九頁),只有像我餓過的人,才難忘饑餓的滋味。

  蘇東坡在〈有美堂暴雨〉詩中有句:「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正好形容抗日八年苦難歲月後的另一次災難,許多不幸人過海逃難,過著苦難的生活。

風正一帆懸

  〈序曲〉之後是〈第五十八首〉敘事詩,寫一個七歲的小孩,從基隆上岸,曾經是牯嶺街的少年,在西門町送過報紙,仁愛路送煤球,軍校學生,寫到五十八歲。這段生活,從困頓到平和,正如王淨〈次北固山〉詩:「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漲潮日》就是隱地自傳式的散文。白先勇〈序〉的副標題是「隱地的少年追想曲」。第一部從〈餓〉寫少年的饑餓,餓了到廈門街陳好婆家去吃飯,或是去同安街郁媽媽、福州街楊媽媽、植物園口高媽媽,他家前門林家四千金家,隱地從小學到高中,就是這樣一家一家去吃飯吃大的。讀之令人鼻酸。歐宗智在《文訊雜誌》八十九年十二月評《漲潮日》為「文壇一道可口的點心」,可能歐先生沒有經過早年臺灣的「克難生活」,只知道隱地的「爾雅」一帆風順。

正拉力與反拉力

  第二部是以「走過的年代」五○到九○年代六個階段記載他文學創作的經過和創辦「爾雅出版社」,與作家們的交往種種,有助於我們了解當代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氛圍,深具文學史科的研究價值。隱地的成功,他歸功於幾位啟發他幫助他的人。第一位是林家四千金的爸爸。隱地大學聯考數學考了一個鴨蛋而落榜,正當他徬徨無主時,在國防部總政治部做事的林伯伯,鼓勵他讀軍校,他說:「不用錢,還會發零用錢。」第二位是新莊中學初中國文老師姜一涵。好的教學方法,提高隱地的作文興趣,引領他走向寫作的道路。姜老師後來任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與我相識,是位有名的畫家。第三位是《自由青年》主編梅遜。隱地在校時已向學校刊物投稿,也在《自由青年》投稿。貧窮的孩子,有了稿費,對寫作是莫大的鼓勵。我和隱地都是《自由青年》的投稿者,梅遜對我們的鼓勵很大。第四位是《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王鼎鈞,經常刊用隱地的小說,還專欄介紹這位年輕作家。警總二處李世雄處長,看到人間副刊隱地的小說〈掛在天邊的蘋果〉,李處長親自到警總勤務隊找隱地,把他調到政二處當新聞官,編《警備通訊》、《青溪雜誌》,所以李世雄是第五位貴人。王鼎鈞後來將《開放的人生》交給「爾雅」出版,成為「爾雅」的暢銷書,奠定了「爾雅」出版好書的聲譽和經濟基礎。隱地的文章在人間刊出後,引起讀者來信,一位國中的老師林貴真投書報社,得識著者隱地,後來成為隱地夫人。王鼎鈞接任人間副刊,開放園地,用了不少人的稿件。我是在《中國時報》前身《徵信新聞報》徐慰忱主編人間副刊時經常投稿,王鼎鈞主編也常用我的稿,他之後的主編就不用了。可見一位好的副刊編輯,會鼓勵很多作家。第六位是《純文學月刊》主編林海音。隱地讀國語實小二年級,有一位同學夏祖焯,是林海音的兒子,後來也走上寫作的路,筆名叫做夏烈。林海音知道隱地在編《青溪》,晚上叫他協助《純文學月刊》的編務。他稱林海音為「先生」,跟她學習如何服務著者,也認識了許多著者。這對隱地後來創辦爾雅出版社有絕對的幫助。《純文學雜誌社》就設在林海音家裡,經常高朋滿坐。每次琦君姊從美國來臺,住林海音家中,我去看她,也就認識了林海音。她在編《聯合報》副刊時,常用我的稿,她之後只有退稿。因此我心存感謝。見到許多心儀的大作家,艾薇、潘人木、王文漪、蓉子,自慚形穢,態度十分拘謹。琦君多禮,每次來都會送妻一點小禮物。我明白琦君姊好客,朋友又多。她是溫州人,與我姊弟相稱。因此,我推辭禮物請她轉送其他友人。林海音開口了:「姊姊給你的禮物,你就拿去吧,不要推推拉拉的。」她是臺灣人,個性爽直,像是大陸北方人。她獨力忙於家務、編務、外務,她每星期六一定要打通宵麻將。我勸她應該利用假日好好休息。她回答我說:「只有打麻將的時候,便將什麼事情都忘了,沒有壓力,沒有煩惱。」後來她年歲漸長,結束了出版聲譽很好的「純文學」,甚為可惜,報載她住院很久,十分懷念她。

  在第三部「夢想的追求」中〈我的拉力〉寫幫助他的人還很多,像作家李牧華,只有初中畢業,靠著自修,翻譯過《沙岡全集》等近三十種書,也苦心經營華美出版社,鼓勵隱地寫作投稿。隱地在附錄〈王鼎鈞的聖歌〉,開頭便寫:「我的文學生命裡有五位貴人:梅遜、林海音、王鼎鈞、琦君和齊邦媛」。他在附註中說:「其實反拉力也是一種拉力。人的一生能遇到的貴人畢竟不多。」他能夠反拉力而激發向上,進而增強毅力,才有今天。

好句子有如一串珍珠

  老年人喜歡看傳記,可以從別人身上,看出一個人的成敗和社會脈動。年輕人也應該讀傳記,尤其是一個成功的人的傳記。所謂「開卷有益」,看書不應只看排行榜的書,好書或壞書,好看的書或是不好看的書,我覺得看完書後,想想看能啟發給我們什麼?隱地寫詩很晚──五十六歲,但頗有哲理,值得我們思考。古人說「一言興邦」。有時候,一句話會影響人的一生。我讀書喜歡在書上眉批,尤其喜歡圈圈好的句子,由於好句子能夠啟發讀者思想。現在,以我的觀點,抄錄一些好句子,與讀者共賞。

  • 餓是一頭獸,牠會咬得人不舒服。
  • 誰都會像天空的一片孤雲,孤雲還有人偶爾抬頭看看,而人──大地上的孤影,你走過來,我走過去,有誰看得見?
  • 然而,樹和樹都是孤獨的,兩棵樹靠得太近了,葉子碰撞葉子,總有幾片新葉會受到傷害,何況,兩株樹,有時一株長得茂實,一株卻不見新芽,陽光被巨樹的葉子擋住,兩棵樹的友情,難免發生變化。
  • 走在別人前面,要往後看;走在別人後面,要往前看,這便是智慧。
  • 人生真的很好,如果你有一個屬於你自己讀詩的下午。
  • 文學,就是幫助我們對人生不厭倦。
  • 時光使我衰老/我的心因詩而像雲樣輕飄/讀詩的時候/我是一棵樹/寫詩/我成為一條河。
  • 樹前跑著青春/樹後坐著光陰/青春為光陰吞蝕。

  這本書也有二點美中不足的地方。第一,本書是由各篇集合成書,而各篇又先後在報刊雜誌上發表過,情節雖然有統一性,但敘述重複的地方不免。第二,書末雖附有「隱地及他的書」,如果有「著者年表」,對研究一個著者的資料會方便得多。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