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臺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臺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日治時期臺灣建築》《臺灣歷史故事》《臺灣七大經典車站建築圖集》《廿一世紀公共圖書館之探索》等介紹

文:施玲玲(國立臺中圖書館館員)

書 名:臺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臺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
著 者:吳永華
出版者:晨星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五月

  八○年代國人才開始為制定文化資產保存及野生動物保育法而努力,但日本治臺期間臺灣總督府於西元一九三○年就頒布「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設立「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任命臺北帝國大學(即現在的臺灣大學)教授擔任委員,進行調查及保存的工作,至西元一九四五年中日終戰為止,臺灣總督府計分三次於西元一九三三年、一九三五年、一九四一年共公告史蹟二十九項,天然紀念物共十九項;同時,各州廳亦自行指定轄內各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來加以保護。此舉乃開臺灣文化古蹟保護及自然生態保育之先驅。

  本書整理了日本治臺時期公布國指定的史蹟名勝,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遺跡地、竹塹城迎曦門……等,逐一敘說其歷史沿革故事;對動物(如櫻花鉤吻鮭、穿山甲……)、植物(如高雄灣紅樹林、野生稻種自生地……)、地質礦物(如海蝕石門、泥火山……)等天然紀念物之發現、研究過程,及保護理由詳加說明,同時著者將極具參考價值的相關資料彙整於附錄中,共有 國指定之史蹟及天然紀念物名單 各州廳指定之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名單 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相關條文。

  著者苦心彙整這些史蹟及天然紀念物的相關資料,並提出四百餘張當年照片與今日影像,重現日治時期的臺灣人文與自然風貌,希望大家可按址前往各地進行探索之旅,調查今昔的變遷,回想老臺灣的風貌,認識臺灣鄉間被淹`沒的過往,進而在回顧中獲取智慧與養分,以達到著者撰寫本書的誠摯心願。


書 名:日治時期臺灣建築(一八九五~一九四五)
著 者:傅朝卿
出版者:大地地理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

  西元一八九五年(明治二十八年、光緒二十一年)到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民國三十四年),臺灣被日本殖民政府所統治。日治五十年期間,不僅臺灣的社會政治產生變化,整體的城鄉風貌也起了重大的改變。新的都市計畫更改了既有的城市紋理,日本人引進風格多樣而富變化的建築,更不斷從臺灣傳統閩南風格的天際線中冒出。日治期間,臺灣出現的不僅有日本人剛剛習於明治維新後學自歐洲的西洋建築,也有日本人為了強化其殖民母國文化色彩而移植的日本風格建築。一九二○年代以後,世界流行的現代建築也很快地在臺灣找到現身的舞台。另一方面,雖然臺灣在當時正處於一種被殖民的狀態,但臺灣人民的本土意識仍藉由特殊的建築語彙不斷出現於某些建築中。不同的建築發展背景,造就了臺灣日治時期建築中的西洋、東洋、現代與臺灣四種風情並存的情況,在世界建築發展中,可算是相當特殊的現象。

  建築是人類為求生存和生活而與自然調適的產物,它很忠實地反映出人與外在環境的關係;建築可以反映時代的風格,也是異質文化輸入的具體表徵。日治時期的臺灣建築,正說明了東洋與西方的建築美學如何與臺灣的建築語彙相互對話,激起建築藝術的火花。建築在表面上看來只是一座構造物,但它的深層內容卻是一頁一頁的歷史文獻。因此,建築物除了給人們視覺上的感受之外,更是歷史的最佳代言者。本書兼容並蓄的描述臺灣日治時期建築文化,反映歷史的變遷與民眾生活的真實樣貌。


書 名:臺灣歷史故事
著 者:王詩琅
繪 者:李欽賢
出版者:玉山社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二月

  著者王詩琅先生(一九○八─一九八四年),臺灣艋舺人,是一位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後人尊稱他為「陋巷清士」、「臺灣文獻家」、或「臺灣安徒生」。繪者李欽賢先生,現為專業畫家。

  《臺灣歷史故事》內容記載十二篇歷史故事,有〈孝子尋母圖〉是從行商的角度看早期臺灣的社會生活,內容敘述福建南安縣有個明燦的小孩,母親於兵荒馬亂中失蹤,父親隨鄭成功軍隊來臺後中槍身亡,孤零零的孤兒被親戚收養,其後到臺,寄身於諸羅山(今嘉義地方),克勤克儉,終成巨富;重返福建尋找母親,千辛萬苦終於把母親接回臺灣,兒孫團圓。〈郁永河採硫磺〉是開拓探險的故事。當時,臺灣還是瘴癘之地,開採硫磺是高度困難、高度危險的事業。〈林先生開大圳〉寫的是施世榜在彰化開大圳,使荒埔變成良田的故事。〈血洒蛤仔難〉是宜蘭地區的開墾史。吳沙在墾荒時,遇到原住民的抗拒,他終於化干戈為玉帛,和日本在臺灣治蕃,或美國開發西部,殘殺許多印地安人是多麼不同的故事。此外還有〈林道乾鑄銃打自己〉、〈鄭成功拒降記〉、〈寧靖王〉、〈先鋒旗手王得祿〉、〈劉銘傳退法兵〉、〈黑旗將軍劉永福〉、〈民族志士丘逢甲〉及〈山地英雄莫那魯道〉等這些臺灣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人物故事呈示臺灣歷史的內涵。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認識臺灣歷史及社會的演化,希望這些故事能夠像西方的《安徒生童話》一樣,在臺灣永遠流傳;而畫家李欽賢先生的插畫,更為我們閱讀此書時增加新的想像空間與歷史意義。


書 名:臺灣七大經典車站建築圖集
著 者:劉舜仁
出版者: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
出版年:民國九十年

  臺灣鐵道車站在眾多具有文化資產保存價值的歷史建築當中,是少數保存情況良好且持續使用的重要場所,不僅在臺灣文化史中佔有一席之地,在地意義深厚,更是當代文人雅士藝文創作的靈感泉源之一。

  臺灣鐵路從西元一八八七年劉銘傳奏議興築開始,歷經日治、國民政府時期,鐵路一直見證著臺灣的發展及政經的變遷。尤其日治五十年期間,位在節點的鐵道車站建築不僅位居都市要區,更反應了當時西方建築的形式多樣、構造精美。本書陳述的範圍是以日治時期五十年中,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所建造的車站,挑選意義深遠的車站,包括一九○八年完成的基隆驛,一九四○年的臺北驛,一九一三年的新竹驛,一九一七年的臺中驛,一九三三年的嘉義驛,一九三六年的臺南驛,以及一九四一年的高雄驛,但其中基隆驛與臺北驛分別在一九六七年與一九八九年被新造的車站取代,現已不存在了。本書的內容主要為日治時期七大經典車站的歷史與圖面介紹,以臺灣鐵路局工務部門所存留之建築圖面為基礎,集當代相關之文獻記載及影像,整理彙集而成,所以光復之後各站之修築狀況則未多做詳述。

  本書經由文字介紹,對於日治時期七大鐵道車站所建造之站體,歷史變遷與建築形式有深入淺出的描述,並透過圖片的重現,讓我們對火車及火車站的風情,興起一股懷舊之情,也讓大眾了解這些尚存的日治時期車站,除了在交通運輸上的意義,更是急待維護和保存的文化資產。


書 名:廿一世紀公共圖書館之探索
著 者:王元仲
出版者:著者出版;聯經總經銷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

  時序已進入新的世紀,身為一位公共圖書館的老兵,憧憬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公共圖書館究竟是什麼面貌?而公共圖書館館員在二十一世紀又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薛理桂教授於民國八十六年,在《書苑》發表〈展望二十一世紀公共圖書館〉一文中曾提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將是五化的社會,即:資訊數位化、資訊傳播快速化與多元化、網路普及化、人口老年化以及需求量特殊化。由於二十一世紀具有以上五項特質,傳統公共圖書館的經營模式也需針對這五項特質有所調整與因應,薛教授認為二十一世紀公共圖書館將具備六種中心的功能:(一)資訊素養訓練中心;(二)全球電子資訊中心;(三)成人終身教育中心;(四)社區資訊中心;(五)長青人士資訊中心;(六)特殊民眾資訊中心。

  而對於二十一世紀公共圖書館館員,科羅拉多州州立圖書館館長南西‧波爾(Nancy Boll)將其在資訊高速公路的角色定義成:知識提供者、知識閘道、知識教師、知識組織者、知識創造者及知識倡導者。二十一世紀是資訊與傳播科技高度發展的世紀,但科技改變的速度使我們的生活型態轉換,甚至形成侵犯與干擾。為成功扮演上述角色,館員必須先接受這些角色,包括技術上的訓練,並確立其身為資訊中心的責任。

  基於以上的認知,本書著者認為二十一世紀以公共圖書館從業人員的觀點具有三重意義:更先進的科技、更精細的分工與更多的人文思維,因此集結近年來從事圖書館服務時所遭遇問題而做成的書面紀錄,將過往的心得做一次總整理,並在二十一世紀前夕付梓。全書分為五部分,計有論文二十七篇、出國報告二篇、報導八篇、書評二篇及教案二篇,總計收錄文章四十一篇,對於回顧舊世紀與展望新世紀的公共圖書館各項服務,兼具有理論與實務上的參考價值。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