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書店、放眼望去,琳瑯滿目的圖書透露著,國內出版市場眾聲喧嘩,好不熱鬧。然而,在華麗的大樓、櫛比鱗次的書架背後,也潛藏不少出版人的辛酸。有位出版社社長曾無奈地表示:「出版社花2至3年準備出一本書、再花2至3個月仔細處理、但放到書店的架上通常只有2至3個星期,很快地就會下架成為庫存。」更令人惋惜的是,甚至有些作品還來不及被讀者看見,便就此消失了……。在這看似光鮮亮麗的圖書市場,雖然蘊涵許多出版人對累積文化厚度的理想與堅持,但經營面的重擔卻也經常壓得出版經理人喘不過氣來。
儘管如此,在出版這條路上,雖然有為數不少人選擇(或被迫)退出市場,但仍有更多人堅持對文化的執著,不斷燃燒熱情與理想,用出版的力量,灌溉台灣的文化夢土。
閱讀工具增多 壓縮圖書出版
根據新聞局的《出版年鑑》統計,截至2005年12月底,台灣登記有案的出版社多達8357家,而每月出版的新書更高達三千多種。然而,在有限的市場裡,如何吸納一批批自印刷廠送進書店的書籍呢?
按理說,教育普及後,閱讀人口也應提升才是;不過,許多出版人都為閱讀風氣不振感到憂心,當然,對圖書出版市場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從事出版工作長達二十年以上的前衛出版社社長林文欽感嘆著:「台灣人攏不讀冊」!
「讀冊」只是閱讀的形式之一,圓神出版社總經理簡志興則有不同的解讀:「閱讀風氣與過去相較並沒有不好,閱讀人口也沒有減少,造成圖書出版市場經營壓力的主因,反而是因為閱讀的工具增多了。」
因為閱讀工具增多、閱讀形式的改變,使得圖書出版面臨的除了是「書」與「書」的相互競爭,還得面對來自電視、網路及新興數位媒介的挑戰。這些媒介轉移了許多人的注意力,用另一種方式「閱讀」,也勢必壓縮了消費者的購書動機與預算。
因此,換個角度觀察,透過網路書寫部落格的風氣正大行其道,而有線電視頻道快速散播訊息的魅力也緊抓觀眾的目光。由此看來,台灣人民的閱讀形態正在悄悄改變。那到底出版業的挑戰來自哪裡呢?簡志興直言:「圖書出版市場沒有飽和,現今面臨的最大問題應是圖書出版的供給遠大於需求。」
書籍,如何被讀者群看見?
由於進入圖書出版業的門檻並不高,在台灣這小小的彈丸之地竟存有著八千多家規模不一的出版社。而這百家齊放的圖書出版現象,或許對解嚴後的思想與文化改造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因此,處於供過於求的圖書出版市場中,台灣出版社成敗的關鍵就在於,「書籍,如何被讀者群看見?」
而當出版社在面對閱讀口味多元、善變的讀者時,就會思考「究竟怎樣的書籍符合大眾的需求?」因此,為了不存在的大眾,很多出版社就開始如海底撈針一般地廣泛出版各類書籍,希冀至少能出版幾本書是受到讀者青睞的。
可想而知,在茫茫的圖書市場中,想抓住一根浮木以求得生存,是既辛苦又危險的。如果運氣好出現暢銷書固然可喜可賀,但那畢竟是可遇不可求,況且每家出版社都還有許多書要出版、要行銷、要讓讀者看到。因此即使出了暢銷書,出版社也未必能高枕無憂,畢竟得以榮登暢銷書寶座的只是少數,只是有了暢銷書之後,出版社較有餘力照顧其他多數還沒有被讀者廣泛看到的書籍。
掙脫出書與退書泥淖
出版社除了廣泛的出版新書以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外,其背後最大的原因還是為了必須面對現實的經營壓力。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舉去年的「三月大屠殺」為例說明,因為大環境的消費力不振,加上通路商為了達成目標業績,而不得不以大量退書來換取現金,而出版社為因應通路的大量退書,相對的也就需不斷地出版新書以維持出版社資金的穩定。林文欽也指出,到現在還有代理商在退一、二十年的書,這樣的不穩定狀態,對於出版社的經營造成很大的變數。他認為,應該師法日本,在一定的時間之後,就不能再退書給出版社,以利出版社穩健經營。
當通路商要不斷退出版社書換取現金,出版社相對的也就需不斷地出新書以維持資金的周轉,兩者交互影響,便造成了圖書出版市場的惡性循環。因而,「退書問題」就牽引出版社朝「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兩極化的路走去。
圓神減量經營 九歌鼓勵創作
對於出版社普遍需面對的「退書問題」,出版社只好各顯神通,有的被逼的不斷印書,有的則調整經營策略,不陷入惡性循環的泥淖,力求能創造「向上提升」的成果。圓神出版社的簡志興在幾年前發現這個問題後,果斷採取「減量經營」的作法,降低每月的出書量,讓編輯更有時間選書、編書及討論、行銷部門也更有時間推廣,「逆勢操作」下反而獲致不錯的成果。
而以純文學起家的九歌出版社,則在不拋棄文學的堅持外,另闢蹊徑,用心開發新路線,相繼成立「健行文化」與「天培文化」,拓展更多元廣泛的讀者群。同樣地,高舉「本土」招牌的玉山社,則在「星月書房」開闢一片夢土。
無論是圓神或九歌都相信,在無力改變出版大環境下,出版社在堅持理想與顧及生存壓力間,還是需為肩負起社會責任而使力。也因此,儘管大環境多麼惡劣,九歌仍在鼓勵文學創作的初衷下,大手筆推出海內外華文最高獎金200萬元的長篇小說徵選。



激發編輯對書的熱情
三年前,圓神出版社擬定「出版減量的新方針」,就是過去出版社選書的工作原由一至兩人做決策,但是當他們決定出版減量後,編輯群們便有了更多的時間聽取簡報、參與選書。簡志興說:「如此一來,出版社每個編輯的閱讀時間與對書的熱情,不但不會被過度的工作量消耗掉,反而會因此而引發編輯團隊更多的創意與想法。」
同時,也因為圓神出版社「出版減量的方針」,而讓他們在書籍出版前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如何完整、如實地傳達出每一本書的內容與作者的思想?」簡志興舉出至今為止銷售量逼近三十萬冊的《佐賀的超級阿嬤》說明,「台灣的出版社不要只想去抓住大眾的口味,只要照顧好與出版社成立宗旨相符的小眾就好。」
對於,銷售曲線呈現一夕爆發的《佐賀的超級阿嬤》,簡志興還是一臉困惑地表示:「想都沒想過。」原本設定的目標讀者為台灣至少會有八千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會喜歡這本書,因為他們希望能透過此書拉近長輩與兒童間,不同世代所造成的生活落差,「所以,首刷量就訂定為八千冊。」誰會料到《佐賀的超級阿嬤》現在已經五十九刷了。
於是,前一陣子圓神出版社就被通路譽為「最懂讀者的出版社」與「發現最成功的行銷工具」。簡志興並不完全同意這樣的說法,「因為他們只是用心地經營分眾,專注地從照顧小眾開始。」而著重定位每一本書籍,以最低印量估計以掌握庫存與現金的流量,是圓神出版社鍛鍊公司體質與維持永續運作的根本作法。
開發新路線 要有所堅持
而成立於1978年的九歌出版社,不僅是已有二十九年出版地位與文學專長領域的老字號,處在讀者口味善變、出版社需迅速作出反應的時代裡,九歌出版社以「不放棄舊有的文學堅持,開發生活與輕文學的新路線」回應出版市場的變化與挑戰。
然而,當九歌出版社這個老牌子在堅持文學理想與開發新路線時,也不免令人擔憂「是否會因多年來累積的堅持文學形象,而使得九歌在開發新路線時,顯得笨拙有餘、靈活不足?」擔任九歌出版社總編輯已逾二十五年的陳素芳肯定地說:「九歌出版社為讀者出好書,照顧作家心血結晶的理念不曾變過。長久以來,除了累積讀者的信任,在社方出版品質的監控下,無論是舊路線、新路線的銷量,都還是能夠維持一定的水準。」
在整體大環境的不景氣下,出版社面臨的挑戰也逐年增加。雖然九歌出版社比許多出版社幸運之處在於「有許多暢銷書與長銷書」,但是,陳素芳還是不免感慨:「與以往相較,現在的出版社真的比較辛苦了。」然而,談到出版社如何在堅持本質與生存現實,如何適切地拿捏?她則提醒,「為維持出版社的營運當然可以隨著圖書閱讀市場走,不過,出版社的堅持與經營的本質還是要把握住。」
培養專業人才 出版才有未來
對已具一定規模與不需另再投入大量資金的出版社來說,「準確抓緊閱讀小眾」,以及「出版社開發新路線,更要把握住本質」兩項策略都是出版社在面臨挑戰時,可以著力之處。然而,放眼圖書出版的長遠發展,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卻有著更高的期待,「台灣的出版社規模應朝大型化前進」。他認為,只有在大型化的前提下,才有時間長期培育編輯人才,也才有機會嘗試錯誤。
郭重興認為:「圖書出版市場的銷售量逐年下滑,應該與出版社出得書不夠精采有著極大的相關。」他堅信,「只要書的內容夠精采,其實不怕沒人買。」而哪一間出版社不想出版精采好書?追溯至根本,只要出版社有好人才,精采的好書就有機會被製作、出版。於是,郭重興強調:「台灣出版社未來的成敗,在於如何培養出專業的出版人。」
被日本人評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出版社之一」的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對此也有深刻的感觸,「台灣出版業最大的危機就是缺乏一流的人才與腦袋!」郭重興不忘提醒:「大型出版社的優點就在於可吸收經營體需要的專業人才,與能夠提供眾多的出版品類用以發揮。」
台灣的書店越開越大,但出版業的挑戰也似乎是越來越大。追根究柢,究竟台灣買書的人有多少?看書的人有多少?這恐怕才是出版業繼續發展的根本,如果圖書出版市場的規模沒有衝高,仍舊只是消費者隨時可以犧牲的消費,那麼出版經理人勢必還是會經常周旋在文化理想與銀根壓力的兩難中,如此長遠來看,並不利於圖書出版業的發展。這恐怕也是許多出版人共同擔心的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