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來說,座落於台北市延平南路上的「實踐堂」是個帶有歷史記憶、讓人懷念的老地方。在過去,這裡曾是許多大學生、藝文愛好者最常流連忘返的藝術展演場域;也曾是許多音樂家、藝術家發光發熱的藝術創作舞台。只是,隨著時代更迭與時間流轉也讓風光一時的「實踐堂」逐漸走向沒落凋零……。
還好,沒落與凋零只是一時的,大家並沒有讓實踐堂寂寞太久。在經過長期研議與規劃後,實踐堂在國家圖書館的一手改造下,不但整體空間煥然一新、搖身為帶有濃厚書卷氣息的「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為了讓普羅大眾看見實踐堂改頭換面後的新模樣,國家圖書館特別在10月17日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儀式,由教育部長鄭瑞城、立法委員洪秀柱與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一起蒞臨揭牌、共同寫下實踐堂的嶄新里程碑。
貼近民眾 開拓藝術視野
教育部長鄭瑞城在揭牌典禮上表示,以前他也曾來過實踐堂欣賞表演,如今實踐堂改為「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不但整體感覺煥然一新,也更貼近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一踏進這裡就讓人感覺到心情也跟著沉澱下來,他希望未來這裡不只是閱讀的好地方,也可作為藝術工作者的表演空間,讓「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的藝術視野更開闊。
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致詞時表示,為了豐富「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的面貌與用途,國圖也計畫將來與各大學的音樂系或美術系師生合作,在中心舉辦藝術座談會、音樂演奏會或創作畫展等活動,為各領域的藝術表演者提供一個多元化的創作空間與藝術展演場域。
回顧「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的成立過程與緣起,視聽資料中心編輯黃菁華表示,國家圖書館現址的館舍從民國75年落成後、正式啟用到現在已經超過20年,在國內出版業蓬勃發展、每年出版品達12萬冊以上的情況下,館內空間早已經不敷使用,為了服務更多讀者與增加館藏空間,在圖書館的積極爭取下,增加了「實踐堂」作為新館區,一方面紓緩了總館藏書空間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也提供愛書人另一個閱讀好去處。
國家圖書館表示,實踐堂原本就是一個大眾熟悉、富含歷史價值的演藝活動空間,所扮演的角色與散發的藝術氛圍恰好與國圖藝術資料及視聽資料的典藏內涵相得益彰,因此更促使國圖希望將實踐堂改建為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的目標。
與國圖有地利之便
除了增加館藏空間外,從地理位置來考量,實踐堂也佔有「地利之便」,距離位在中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總館只有1千公尺不到的距離,不但方便於兩個館區的「前後呼應」,各項相關服務與藏書種類亦可以互相支援、十分便利。
國圖表示,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館藏特色為美術、音樂類圖書與視聽多媒體資料,內部空間主要規劃為「一般圖書閱覽區」、「影音資料欣賞區」、「書庫區」、「行政區」及「公共服務空間」等六大類,其中對外開放的空間以一至二樓等兩個樓層為主。
改裝變身後的「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在整體風格上走的是現代簡約風、建築外觀窗明几淨、讓人感覺有一股寧靜閒適的書香氛圍。一樓主要為「美術圖書暨閱覽室」,步上大門階梯後、映入眼簾的是寬敞閱讀空間以及排列整齊的藏書架,方便借閱書的讀者坐下來靜心閱讀。
館藏豐富可觀
步上二樓後則又是另一番不同感受。挑高的樓中樓設計讓作為視訊區的整體空間顯得更為大器開闊,中央區域特別規畫為電腦視訊瀏覽區,民眾可以自行觀看所借閱的藝術DVD或音樂影帶。二樓夾層則為影音資料欣賞區,書架上擺放了各式「歐美電影」、「懷舊電影」、「經典電影」、「人物傳記」、「世界史地」等多元種類的影音光碟,讓前來到訪的民眾可以「大飽眼福」!
除了空間規劃上用心良苦、讓讀者耳目一新外。新成立的「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在藏書容量方面亦相當可觀。其中,光是「美術類」、「音樂類」的中西文圖書資料就有達9萬多冊的藏書,中文與西文核心期刊共有42種之多;而視聽資料的範疇更為廣泛多元,包含音樂、戲劇、電影、自然科學、宗教、語言學習等中西文DVD、VCD、VHS等不同型態的多媒體資料,總數達8萬多件。目前,全館閱覽席次共有40席、電腦檢索席次17席、播放機席次50席,預估內部空間可容納藏書約25萬冊,可充分因應中心未來6年的館藏資料成長量。
不只如此,中心資訊檢索系統服務亦相當四通八達,除了可以連線共享國圖總館的自動化系統外、各種電子資料庫與隨選視訊VOD系統亦可以隨時查詢各種書目、資料全文及數位資訊,滿足不同讀者的各類閱覽需求。
黃菁華表示,國家圖書館希望藉由「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的設立,成為國內在藝術及視聽資料方面收藏豐富的典藏中心與藝術資訊重鎮;同時更希望藉此提供廣大民眾方便閱讀與欣賞各式美學活動的圖書資料及多元影音資訊,讓美學素養與藝文知識的種子可以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發芽茁壯。未來,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也希望爭取更多經費在中心內部規劃及設立展示迴廊,提供藝術領域的創作者展示自己的心血結晶;同時也希望設立一個藝文交流園地,讓藝文工作者可以在此交流與互動,從中激盪出更多創意火花,讓藝術的氛圍與書香可以洋溢在社會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