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南縣山上鄉,無論大人、小孩幾乎把唯一的鄉立圖書館當成家,而這股將閱讀與生活融合在一起的風氣,竟也在無意間讓「山上鄉立圖書館」榮獲去年全國鄉鎮借閱王的稱號!當館長徐淑珍得知縣長將頒獎表揚時,連忙揮手還急著解釋:「不是我,不是我,怎麼會這樣?我真的不知道。」
當然這一切也並非空穴來風,只不過當台南縣山上鄉將閱讀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大夥兒盡情徜徉其間所散發出來的感染力,自然成了館方推廣閱讀的亮眼成績。而這一切則得從1989年山上鄉立圖書館啟用時,讀者的情義相挺開始說起……。
在山上鄉立圖書館剛落成啟用的前幾年,平均一年光是辦活動的經費就有50萬。「幾乎天天滿檔的活動,造就了多年來跑圖書館、像跑家裡灶腳(廚房)一樣的讀者。」徐館長還說:「許多父子檔讀者中的父親,其實都是他從小看到大的哩!」除此之外,由於山上鄉的占地面積小,相對的地方編制預算也就少,雖然目前藏書有42000餘冊,卻有一半以上為鄉民的捐贈與募集,儼然就是地方上的藏書閣!如此一處匯集地方知識力的據點,怎能不走一遭?
徐淑珍館長 用心打造
由於「山上鄉」是一個小鄉鎮,加上地名直接以山上為名,總讓來自外地想專程拜訪的人有「如何到達目的地?」的不安。當徐館長接起約訪的電話後,隨即表明相當樂意開車接送,還因擔心找不到人而補上一句,「不然我做塊牌子,站在火車站前等你。」她十足的熱情,也透露出山上鄉立圖書館得到「鄉鎮借閱王」的肯定,絕對有部分是源自館方將讀者放進心坎裡的感動。
台南縣山上鄉土地面積是全縣最小,僅有8,000多的人口數是全縣倒數第三,不過,山上鄉立圖書館的圖書借閱率卻是全縣名列前茅。山上鄉公所民政課課長趙立民表示:「看見這由鄉公所約聘、在圖書館服務18年的徐館長打造出的成績,很令人感動。」
尤其對於一個資源極少的小鄉鎮來說,一年購書經費只有5萬的慘澹經營,還能有如此成績,莫不跌破所有人的眼鏡。人人稱「徐姐」的館長,是由山上鄉公所約聘、專門負責圖書館的營運與閱讀推廣。
望著流通櫃檯後一座又一座泛黃的書堆,靜靜地在等待館員編目,而這又是近來鄉民陸續捐贈給館方的圖書。在3位約聘的館員中,沒有一位擁有圖書館專業的背景,所有的館務工作都是多年來透過彼此不斷學習、交流,才愈做愈順手。除了國中圖與文化局安排的編目培訓課程外,徐館長還自掏腰包到空中大學修習20個與圖書館相關的專業學分,而讓她在圖書館工作裡甘心地付出,則是起因於地方首長的重視。
地方首長重視 做死也甘願
「地方首長重視,做死也甘願!」徐館長如此語出驚人地說著。這句話運用在她處心積慮要讓圖書館營運有更好服務時很貼切,可是對於與讀者間的相處她可是像一位和藹可親的媽媽一樣,無論在館內或館外,遇見許久不見的讀者就會提醒:「好久都沒看見你耶,要常來圖書館看我們喔。」
在這裡任一館員的資歷都超過10年而與鄉民的相處都像家人一樣,不僅沒有圖書館「禁語」的硬邦邦規定,反而是進館的讀者總是都能與館員話家常。只要談到一個讀者的姓名,徐館長與館員就像在看推理小說,經由關係人、就讀學校……層層推敲並將人物立體化起來。而與讀者間密切的互動關係,也常讓館員們獲得意外的驚喜,在她們的腳踏車籃裡、未上鎖的汽車駕駛座等,驚見色澤鮮艷欲滴的水果最是多。
雖然館員與讀者間的動人故事不少,卻因所有情感的連結與緣起都與地方的知識力據點「山上鄉立圖書館」息息相關,因此,先請徐館長保留還來不及聽完的故事,便先一探館的魅力究竟何在?
以國定古蹟「原台南水道」為意象
穿過館方為克服人員不足而設立的安全系統後,往左望,竟是一間館中館!從牆面縫隙的這頭看去那頭,繪本、童書比比皆是,好似傳說中的糖果屋具有傳遞無限歡樂給大家的潛力。再靠近一點牆上貼著「親子圖書共讀區─以國定古蹟原台南水道淨水場建築外觀異相造景呈現」才讓這間疑似糖果屋的建物身分趨向明朗。
如此醒目的意象,也正代表進館的每一位讀者必定歷經好奇、認識到了解的心情轉折,而縣內唯一的國定古蹟也因為館內的分身,與鄉民的生活有了更貼近的機會。館方在今年暑假期間辦理的「山仔頂(山上鄉舊名)鄉土文化」活動,就曾帶領參與的學員實地踏查、參觀。
鄉民贈書豐富特藏室
山上鄉立圖書館共有四層樓,地下室為研習教室;一樓為期刊區、服務台、資訊檢索區、親子圖書共讀區、視聽資料區;二樓為書庫區、閱讀區、參考資料區、特藏室;三樓則為鄉政資料室、藝文中心、多功能教室。值得一提的是,位於二樓集結楊正義先生捐贈圖書而規劃成的「特藏室」。
在台南縣山上鄉出生的楊正義先生,後來雖舉家搬至高雄,但是因心繫家鄉,在過世前囑咐子孫,要將畢生的藏書捐給山上鄉立圖書館。於是在2年前,徐館長特別趁著休館日,領著館員、載著向當地農家借來的籃子,共同驅車前往楊正義先生位於高雄的住家,好搬回一落落的圖書。
翻遍楊先生家的床下、樓梯與窗旁,忍受著漫天灰飛的環境,不管籃子因承受不住重量而破掉,隨即拿出早先預備好綁書的塑膠繩,娘子軍一行人想像自己是孔武有力的男子,好不容易終於將4千多本的圖書載回館內。
然而,運回圖書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整理工作竟也花費館員近一年的時間。擦拭、以酒精消毒、貼上防蟲貼紙,徐館長堅持任一清潔步驟都輕忽不得,「楊先生贈書的種類涵蓋各個類別,規劃特藏室開放讀者借閱意義非凡。」而在山上鄉以私人藏書贈圖書館的例子時常可見,只不過種類豐富、數量之多的捐書行動,這還是頭一遭。
與鄰近學校合作
儘管山上鄉讀者捐書情況如此踴躍,但是,館方對於一年僅有的5萬元購書經費還是相當計較,每一分、一毫都希望能發揮最大的效用。接任民政課課長不過一年的趙立民雖未直接負責館務,卻對圖書館的營運瞭若指掌,「除了採購暢銷書籍以滿足各類型讀者的需求外,與學校合作培養讀者也是圖書館發揮最大效益的方式。」
為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學校老師平均每兩個星期就會帶著班級到圖書館借書、還書,不要求與課程相關或是無關的書籍,只要學生有興趣就鼓勵他們借回家看。雖然山上國小內也有圖書館,卻因書籍種類少、開放時間短,而讓師生們想借書只好另尋他處,而與山上國小比鄰而居的圖書館便成了首要之選。
山上國小訓導處主任、同時也擔任山仔頂鄉土文化課程的講師王昭賜認為:「一綱多本的教學內容,還需要課外讀物的輔助才夠,而到圖書館參閱參考書籍則又勝過網路上眾說紛紜、不夠具體的速成資料。」他也希望藉由老師帶領學生利用圖書館的機會,往後能漸漸養成學生們自發性上圖書館的好習慣。
空間規劃可以更好
看似一應俱全的空間規劃,卻受限於人力而帶有美中不足的缺憾。平心而論,山上鄉立圖書館一、二樓的讀者服務空間不僅動線清楚,使用環境也很親切,可是到了三樓或許是因編制不足或其他因素,而讓原本足以陶冶性情的藝文中心在資料性上顯得有些貧乏。
透過徐館長的說明得知,藝文中心牆上的畫作與藝術創作全是館方研習課程教師與學員的成果,還有一旁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黑白老照片,都是溫暖原本生硬空間的元素。當徐館長與趙課長討論起照片裡的人物時,「啊,這個不就是……?」另一位愈看、眼睛離照片愈近「咦,那個神態好像是耶。」雖然沒有文字說明的照片有助於發揮觀看者的聯想力,可是缺乏記載的歷史事件卻不免像摻雜了自我的喃喃自語。
山上鄉立圖書館在部分的空間規劃與運用方面可以更豐富,不過,其將閱讀融入鄉民生活裡的努力還是值得肯定。常聽到「文化來自於生活」卻從未近距離地看見或聽見這句話隱含的動人之處,可是當徐館長談到︰「山上鄉的交通不太方便,因此每一個村都有一位聯絡人,當村莊有人要到圖書館就相約一起坐聯絡人的車前來……」,原來光是進到圖書館前的動作,也可以像是大家庭一樣相互提醒、照顧般的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