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智慧100》《臺灣最後秘境-清代關門古道》《綠色薩伐旅-徒步橫越東非大地500公里》《收納其實很容易》《酒菜方程式=Wine recipe》等介紹

文:王元仲(國立臺中圖書館採編組組長)

書 名:智慧100
著 者:聖嚴法師
出版者:聯經
出版年:民國八十七年

佛說的法,都是智慧的語言。
是從佛的大覺智海中流出;
是從佛的大悲願海中流出。
智慧的語言,清涼自在;
慈悲的語言,溫馨可愛。
為我們從煩惱中解除困擾,
為我們從迷茫中指點出路。
在我們憂愁時給予希望,
在我們徬徨時給予指導,
在我們恐懼時給予鼓勵,
在我們得意忘形時給予當頭棒喝。

  聖嚴法師少年出家,曾於美濃閉關六年,一九七五年獲得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是國內第一位博士比丘,歷任中華學術院佛研所所長,文化、東吳等大學教授,並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英文著作等身,奉獻學術教育工作不遺餘力。

  法師特別重視戒行的提倡、禪修的教學及知解的釐清,不僅深入經藏,融通各宗,更主張佛教當以佛法的深厚哲理為基礎,配合淺易的實踐方法做指導,落實在社會人間。為進一步推廣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悲願,法師於一九八九年開創法鼓山,以「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落實整體關懷,荷擔起現代佛教繼往開來的神聖使命。

  這本書是聖嚴大師將《法句》、《華嚴》、《法華》等諸經及《大智度論》中,摘出一百則短偈,依照內容分為四篇,以現代人的角度,用口語解說其中的涵意,是文學的,也有哲學的味道,十分雋永,閱讀時不妨多咀嚼咀嚼,思考一下。


書 名:臺灣最後秘境—清代關門古道
著 者:鄭安晞
出版者:臺中晨星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十月

  其實古道大抵無名,多數眾人所知的名稱只是一般人約定俗成的慣稱,名稱或是當地的稱謂(如安通越嶺古道),或是溝通兩地的要道(如蘇花古道—蘇澳至花蓮),或是古道越嶺的要地(如清八通關古道,日治合歡越嶺道)等,隨著歷史政治舞臺的推移轉換,古道名稱有著不同的變遷意義,不論是探討其本身所提供的眾多關於自然與人文地理資訊,更能從中建構歷史發展與衰微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關門古道」又稱為「集集、水尾道路」、「拔仔庄道路」、「集集、拔仔庄道路」、「拔仔橫貫道」,前二者是清朝的慣用稱呼,後二者是日治時期的用法,「關門古道」一詞,因古道橫越過中央山脈之關門山頂而得名,是現今最流行的通稱。有關「關門古道」的開鑿,在清 光緒十三年臺灣巡撫劉銘傳上奏《各路生番歸化請獎員紳奏》首次提及,其目的是為了延續清代光緒以降的「開山撫番」政策,一方面便利行人交通,一方面有效地控制番社。

  「關門古道」位於南投縣與花蓮縣境內,也就是臺灣岳界公認難度頗高的南三段上,其西部開路的起點為「拔社埔」,即今南投縣水里鄉民和村,東部為「拔仔庄」,即今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修築迄今已有一百一十餘年。長久以來,有不計其數的山友前往高山湖泊—七彩湖欣賞她的湛藍深邃,或者登六順山挑戰自我登山的能力,以完成百岳,但鮮少有人再往南前行探訪這條隱藏在白雲深處的古道。光復後曾有登山客利用這條古道東下富源,留下類似遊記性質的散文,但正式的探勘紀錄與調查報告卻「付之闕如」。

  著者鄭安晞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重新啟懷這隱蟄久遠的古道,帶我們再度前往臺灣中央山脈的深處探險去。這是一本有關「關門古道」的調查研究與探勘報告,又是一本登山日誌與山林遊記,更是一本臺灣開發史的重要參考文獻,端視您閱讀的角度與考量。

  「關門古道」是清代所修築的「開山撫番」道路中,少數幾條橫貫中央山脈的,其地位等同於「清八通關古道」,然而同為清代撫番道路之一,「關門古道」由於開通不久就遭廢棄,利用時間短暫,加上道路位置特殊,截至目前為止,仍未列入任何國家公園的範圍內,其踏查文獻極少,但其重要性不會因為「它的不為人知而不重要」,畢竟它是「清代一朝所修築最後一條橫貫中央山脈的撫番道路」。


書 名:綠色薩伐旅—徒步橫越東非大地500公里
著 者:瑞克˙瑞基威(Rick Ridgeway)
譯 者:麥慧芬
出版者:雙月書屋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二月

  「薩伐旅(safari)」源於阿拉伯語,在史瓦西里語中,指的是「用腳旅行」,最早將「薩伐旅」納入英文中的是徒步橫越南極大陸的探險家兼語言學家理查˙波頓爵士。

  在一般人印象中,被稱為「黑暗大陸」的非洲,不過是一塊充滿了饑餓、野獸與戰亂不斷的遙遠蠻荒之地;但在那裡,卻也可能是現代人最能夠真正接觸到自然的土地。瑞克˙瑞基威說:「我非常渴望能徒步接觸原野,一個仍有著各種獵食動物生存空間的原野。」他在徒步橫越東非的旅程中,回到了人類與荒野、自然最親近的時刻,帶領我們想像前人如何憑藉著大地而活,並用感官和大地所提供的資源互動。「和一些把我從原來食物鏈上的崇高地位一下子打低了好幾層的動物共處,不知道會是什麼滋味?」瑞基威問起了我們與野生動物之間難以回答的問題。

  著者瑞基威是著名的探險家,他是第一位攻上K2頂峰的世界重量級登山與冒險家。當瑞基威和夥伴們不可避免地面對獅子、野牛、大象、犀牛與鱷魚的緊張時刻,其實正揭露了一古老與原始的秘密:當每一個物種彼此間都扮演著平等的角色,亦即既是獵食者也是獵物時,就是一個人和生命、土地最和諧的時候。此外,融入這趟旅程的歷史意識與非洲和外來文明的百年恩怨,也藉著真人的敘述或故事陳說,一一呈現。旅程一開始,瑞基威追求的是徒步走在大型動物周圍的刺激,但是一路走來,他找到了許多問題的答案,而那些問題都是他在出發前,從來沒有想過要尋求答案的疑問。

  你想像中的東非是髒亂落後令人不敢親近的嗎?或許你有幾分正確,但你卻忽略了這是讓人類和大自然的各項資源最親近的樂園,就讓這本書帶你走一趟東非冒險之旅,體驗前所未有的新生活。


書 名:收納其實很容易
著 者:茱莉.摩根斯坦
   (Julie Morgenstern)
譯 著:吉米
出版者:時報文化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八月

  說來慚愧,雖然學的是圖書館管理,做的也是圖書館管理的工作,但對於日常生活中各項物品的收存整理,卻因婚前有慈祥的母親。婚後有賢慧的妻子協助打理,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生活白癡」,反正「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慣了,一醒來衣物就端放在床緣,襯衫、襪子到底放在那兒就甭操心了。

  然而,大多數人可能沒有像我一樣幸運地,有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位女性無微不至的照顧,您常大費周章整理房間,但不到兩天又亂成一團嗎?您常買一堆新奇的收納櫃,卻發現根本派不上用場嗎?您認為自己天生懶散迷糊,注定就是要活在混亂中嗎?

  本書著者生活管理大師茱莉˙摩根斯坦,打破一般人對收納問題的迷思與誤解,強調應先分析空間屬性與自我需求,再個別擬定對策,進行分類、清理、裝箱與維持等工作,以建立效率高超的收納系統,讓每個人都成為收納高手。

  如果您一回家就喜歡邊走邊丟衣服、皮包,那麼可以在玄關擺個衣帽架,就近創造收納空間;衣櫥裡滿坑滿谷的衣服,何不使用各種顏色的衣架區分款式,這樣還可以知道自己那類衣服最多,那類衣服最缺乏,下次血拚時就有進攻的目標;為每雙鞋子照一張美美的「寫真」貼在鞋盒上,要穿時「按圖索驥」,方便無比。種種巧思又具人性化的收納建議是本書的特點,您更可以根據茱莉的收納原則,發揮想像力,創造出專屬於您的收納點子呢!

  這本書將收納「科學化」,只要換個角度,從心做起,收納工作非但不無聊乏味,還是充滿創意與變化的活動。讓我們向混亂說Bye Bye,讓生活更輕盈、更有元氣!


書 名:酒菜方程式=Wine recipe
著 者:李櫻瑛
出版者:邦聯文化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

  說起酒,在西方的酒精世界裡,可以粗分為兩大系統:釀造酒(wine)和精餾酒(sprit)。釀造酒類有紅白葡萄酒、香檳酒、啤酒、甜酒…等;精餾酒類則有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萊姆酒…等,在材料上兩者大同而小異,都是從各類農作穀物或水果中選料,交替採用,且需先經過發酵、過濾與蒸餾等程序,差別在於釀造酒在裝瓶上市時,酒液中的酵素活動仍持續進行中,而精餾酒在裝瓶後,酒精活動已經處於穩定狀態。

  在中國,酒的分類自古即有醇酒、白酒、清酒、美酒、露酒、蜜酒、糟下酒、梗酒…等,可謂鉅細靡遺。所謂「麴是酒之骨、糧是酒之肉、水是酒之血」,李時珍《本草綱目》,按酒的味質將之區分為:清者曰「釀」、濁者曰「央」、原者曰「醇」、薄者曰「醨」…等等。一般如以製造方法來區分,大致可以分為釀造酒、蒸餾酒及再製酒等三大類,而若按照現今消費習慣分類,則可分為白酒、黃酒、葡萄酒、調製藥酒、啤酒及果露酒等。

  至於酒的起源,在中國有「酒星造酒說」、「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及「杜仲造酒說」等,其實釀酒的技巧或是仙人指點,或是外星人捉弄地球人,一般人對史傳不一的人物訛化的說法,大多比較傾向客觀的保留空間,但以釀酒技術的肇衍來說,倒寧可相信是人類文明代代傳續下來的智慧結晶,而非能由一人一夕所成的神話。

  本書是一本「以酒入菜」的烹調處方,除了正文前的「酒史」與「酒系分類」以外,全書依照所用料酒的不同,分為「米香酒」、「調製藥酒」、「果、露酒&葡萄酒」及「黃酒&啤酒」等四章,每一章前有一篇短文,說明料酒的起源、原料、種類、釀製的方式、特色及其入菜的原理,每道料理除了所需使用的材料、醃料、調味料,以及烹飪步驟與精美插圖外,還有「Wine Tips」一欄,點出每道菜烹煮的要訣,是寶貴的經驗之談。

  小米香、高梁醇、玉米甜、白米淨、大麥衝,喝酒吃菜,實人生一大樂事也!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