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是否廢除死刑的議題在社會上議論得沸沸揚揚,主張廢死者從國際大趨勢切入,反對廢死者多從國內環境立論,兩者各有論辯基礎,但在意見交鋒之後,台灣社會對於此一議題仍存有高度歧見,不過,透過這樣的討論,已讓更多人思考台灣當前的司法及獄政問題。若從源頭思考,如何減少犯罪的發生,絕對是台灣社會共同要努力的目標。國立台中圖書館館長呂春嬌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多蓋一間圖書館,可以少蓋一座監獄」,這段話映照當前的氛圍,格外發人省思。就如同有句話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同樣地,喜好閱讀的孩子,應該也不會變壞。
但,如何誘發閱讀的動機、創造閱讀的環境,一直是政府及許多閱讀團體思索的課題。以國際環境來說,4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1995年起,把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希望藉著這個重要的日子,向大眾推廣閱讀和寫作,以及宣揚跟閱讀關係密切的版權意識。以國內來說,台灣在近幾年也在這一天前後,推出許多閱讀相關活動,無論是小朋友或大朋友,都可以在這個人間四月天,好好浸淫在書香的世界裡。
四月雖是閱讀活動的高峰,不過,以當前的知識爆炸性與科技便利性而言,閱讀早已不再是趕集式的嘉年華會,它是無所不在的,資源也是取之不竭的,只要你願意,閱讀的機會是不會打烊的,如果能夠層層挖掘,知識的金礦總是源源不絕而來,而且一旦在百轉千折之後,嗅到學習的芳香,那種喜悅,會讓人忘記所有的疲憊。
如果嘗過這種閱讀的果甜,就好像發現一家美食餐廳一般,總是會讓人不經意的走進去閱讀的世界、知識的天地裡。而且,幸福的現代人,只要想要閱讀,不怕沒有路徑,因為在這個閱讀零時差的世界裡,擁抱閱讀,比上便利商店還方便──而且不必帶錢,也不必帶卡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