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沒去看海了?你又對海洋世界了解多少呢?在海浪起伏的律動間,位於基隆八斗子的漁港,一艘艘的漁港返航停泊,這裡的夕照顯得多情,美景多了點浪漫,來自各地的旅人或坐或臥地在望幽谷平坦的草原上,靜靜地聆聽大海的聲音。
未來,在這裡陪伴遊客還不止於此,正在興建中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迫不及待地想要與旅客交會。
這個唯一以海洋科技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是教育部籌備多年的計畫,預計於民國101年底開館。海科館籌備處主任柯永澤表示,海科館的展示內容將以台灣人與海洋共生共存、緊密互動關係為主軸,試圖形塑台灣海洋文化意象,讓海洋成為易於親近的藍色國土。


海洋就像我們的母親
台灣在戒嚴時期將海邊列為禁區,國家以海洋為國防重地,在那個陸權掛帥的年代裡,政策的禁令因此封鎖住人民親近海洋的可能,人民對於海洋也是陌生而恐懼。台北市帆船協會劉寧生船長表示,即使解嚴後政策開放,台灣一般的父母還是往往會阻止小孩前往海邊,造成許多孩童不會游泳,甚至對於海洋產生恐懼,因此喪失台灣身為海島國家親近海洋的機會。他堅定的說,「海洋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擁抱著我們,是非常可以親近的,在海上駕船一百天,要比在高速公路開車來得要安全。」
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善待海洋
為了讓國人,可以更貼近海洋,海科館的興建與籌備成為認識海洋最佳場域。民眾可以透過進入海科館參訪,了解海洋生態,喜愛海洋,並且進而關懷自然生態永續概念。
海科館是一座以展示、教育、休閒娛樂功能為主,收藏、研究功能為輔的綜合性海洋文化教育博物館,未來將透過各項展覽、教育、研究與蒐集活動,讓民眾可以「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善待海洋」。
在規模龐大的園區裡,建館基地共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潮境海洋中心及海洋生態體驗園區、主題館區及行政教育中心、大客車停車場及學員宿舍,以及濱海休閒公園,透過這些詳盡的基地設置,提供民眾完善的參觀設備。
目前已開放的潮境海洋中心主要以支援研究、典藏、教育推廣為主,包括潮境工作站、研究室、實驗室、會議室、生物標本典藏室等。潮境工作站提供未來展示區的各項支援,所以主要為海科館研究人員研究海洋生物、養殖技術之場域。
在101年尚未開館前,籌備處運用此工作站進行海洋推廣教育活動,現階段僅接受國中小團體報名,已累計上萬參與人次了。此外,在今年5、7、8月開放週六給一般民眾參觀,因開放反應不錯,預計明年同一期間再度開放,館內特別強調這只是101年開館前暫時的參觀地,未來工作主要還是以研究為主。
另一個已開放的海洋生態體驗園區包含八斗子公園、潮境公園及復育公園,民眾可以到八斗子公園範圍內的「望幽谷」,感受森林裡芬多精,享受清新空氣,讓民眾在繁忙的生活裡「望幽」之餘還可以「忘憂」。園區除了風景優美之外,步道與車道規劃四通八達,非常適合假日闔家出遊,為民眾添增了一處貼近自然與海洋的好去處。



主題展示館 新舊建築融合
海科館主題展示館著重在「人文關懷、生態環保」的理念,傳遞自然與海洋永續共生的理念,展廳包括海洋文化廳、水產廳、深海廳、兒童廳、海洋環境廳、海洋科學廳、船舶與海洋工程廳、區域探索館等展覽館。
正在興建中的主題展示館,為日治時期昭和12年(1937年)舊有北火電廠建築,這是台灣第一座填海造陸所構築的發電廠,也是當時東南亞發電量最大的火力發電場,海科館融合過去歷史與現在新科技,代表對於人文歷史的尊重,意義非凡。
特別的是,深海展示廳結合北火電廠歷史建築,塑造虛擬實境深海世界,充分保留原電廠建築藝術之美,也同時增加了博物館展示需求空間,成為海科館主題館極具特色的區塊。
體驗海洋的美好
2010年仿造17世紀西班牙古船「加雷翁艦」(Galeon) 製成的「安達魯西亞號」(Andalucia),從3月起依循300多年前的大航海路線,歷時5 個多月抵達上海參加世博展出,並於9月中旬駛進宜蘭蘇澳港,再現大航海時代的風華魅力,這段航行壯舉也一度成為台灣媒體與民眾的熱門焦點。
同樣地,台灣也有航行世界傳遞海洋文化的故事。2008年劉寧生船長帶領的太平公主號,成功從亞洲橫渡太平洋抵達美洲大陸,目的是要保存中華古帆船的傳統造船術,推廣海洋教育及國際文化交流。
這兩個鮮明例子,說明了海洋文化交流對於消弭文化誤解,增進族群了解的價值,並且透過航行活動展現海洋文化所代表的勇氣、冒險與包容,讓國人對海洋文化有更深入的體悟。
如今台灣即將有一座海洋科學博物館誕生,讓台灣人更進一步認識與體驗海洋相關知識,不免令人引頸期盼開館的到來。目前海岸生態體驗園區、潮境海洋中心以及暫時作為參觀的潮境工作站,民眾都可前往體驗。正如柯永澤主任所言:「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與其展書閱讀,不如實際造訪親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