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臉譜─盧秀菊退而不休 為圖書館找新價值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盧秀菊,是擁有歷史學科背景並兼具圖書館實務經驗的專業館員,也是最先集中精力將西方圖書館管理與規劃概念引進台灣地區圖書館的學者。她是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教授,儘管2004年退休後仍然致力於公共圖書館的輔導工作,也因為篤信「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的哲學,不參與其他熱門領域,而為公共圖書館注入一股新活水。

「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哲學

台大圖書資訊學系盧秀菊教授。  約定採訪當天北部大雨斷斷續續發生,可是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系教授盧秀菊卻早已備妥此次專訪的相關資料於研究室靜候,而全身合宜的裝扮也可感受到她對公共圖書館報導刊物的重視。研究室內有她各個時期的照片,一張遠赴日本參加女兒暑期語文班結業典禮的照片……,「這是我最喜歡的衣服,今天也穿了。」靦腆的表情展現她可愛的一面。

  擁有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圖書館學兩個碩士學位的盧秀菊笑說:「從專研的歷史工作到圖書館服務,我發現自己相當樂於與外人接觸。」因為在芝加哥大學遠東語言文化學系圖書館(今東亞圖書館)的工讀,而激起想投入圖書館耕耘的興趣。

  因而至1982年回台灣前,盧秀菊曾在美國大學圖書館擔任分類編目館員、公共圖書館參考諮詢館員,以及技術服務部副主任。尤其是擔任副主任的2年間,因主管業務為經管OCLC(美國線上電腦圖書中心)線上編目業務,以及因職務需求而必須上很多管理課程,而讓她的經歷廣涉圖書館的專業技術、讀者服務與行政管理工作等部分。

  回國後,盧秀菊先在國立師範大學專任歷史系講師、兼任圖書館採錄組主任,她不諱言地表示:「教學兼任行政太累,而師大的歷史學系悠久學者多、體制又健全,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於是,1985年便進入台大圖書館學系(今圖書資訊學系)為自己的所學所用,而奮戰迄今。

  因為早在盧秀菊回國前,已有一批海外歸國的圖書館學者,如:張鼎鍾、李德竹等人士就已經為台灣地區圖書館的自動化全力投入,儘管她在美國修過自動化課程、負責過OCLC線上編目業務,可是因考量到「服務為主、行銷導向」的圖書館管理學概念正興起,而決定將重心轉移到圖書館的營運管理。

  將精力集中在圖書館營運管理的盧秀菊談到此,還流利地表達將管理學引進圖書館的理念,「圖書館的系統化,需要從規劃與評鑑著手。這也就是機構的經營、管理要設定任務、目標,而在制定政策執行的過程中,也要細部評估成效如何。」過去連續5年擔任國家圖書館與國立台中圖書館主持的公共圖書館輔導團成員的她,集結走訪全台近1百多所鄉鎮圖書館的感想,「活動+閱讀=活絡館藏」。

活動+閱讀=活絡館藏

盧教授也積極參與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術研討。  近年,台灣地區鄉鎮圖書館經中央補助款的挹注,不僅建置自動化系統,還更新館舍空間,為圖書館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就像過去輔導團訪視過程一樣,久了,大家有合作默契,就交互提出多面向的建議,鼓勵圖書館可以更好。」這次盧秀菊也一樣,在閱讀前幾期本刊的文化臉譜而提出「善用地方資源,創造獨特價值」的想法。

  在鄉鎮圖書館館藏建設方面,盧秀菊認為,「應以一般大眾需求的圖書期刊為主,兼具鄉土特色的地方文獻為輔。」她曾在一所鄉鎮圖書館發現一套現今價值近台幣140萬元的《四庫全書》,雖然珍貴性與研究價值都為首選,但是擺放在一般民眾使用率不高的鄉鎮圖書館並不適宜。

  「因為鄉鎮圖書館的兩大工作應為,閱讀扎根與建置地方文獻。」而這也是盧秀菊鼓勵各個鄉鎮圖書館,創造出獨一無二價值的精神所在。透過與地方資源,包括:各級學校、地方文史工作者或是在地的民眾,為地方文獻的建置盡一分心力。

  或許是鄉鎮圖書館與大專院校藉由建教合作,由歷史系學生為在地的歷史溯源、地理系學生分析當地的地形環境;又或許是由地方的文史工作者收集祖譜、歷史典籍……,相互串聯再彼此交流。盧秀菊相信:「人有見賢思齊之心,發展地方特色的良性循環,只要大家有共識應會長久持續下去。」

  雖然圖書館是一個成長的有機體,但人的作為卻可以彌補、增強圖書館的服務。盧秀菊因了解鄉鎮圖書館實務的困境,而不會將其發展過於理想化,可是訪談過程中,她談到的「運用之妙,各在其心!」八個字,始終迴盪於心,也為未來圖書館發展的樣貌,留下令人無限想像的伏筆。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