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充滿各種即時娛樂,對多數人而言,養成閱讀習慣並不容易。然而新的一年正是重新訂定目標的好時機,不妨從有興趣的主題開始,善用零碎時間並打造閱讀的儀式感,讓書香為美好的日常加分。

「對我而言,閱讀是不斷塑造思維、價值觀與情感的旅程,讓人獲取知識並自我提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館長馬湘萍表示,閱讀能有效減輕壓力、緩解焦慮,使人回到更專注的狀態,並培養細緻且深入的思考能力。在積極推廣閱讀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眼中,年少時愛不釋手的推理小說,為他打開進入科學研究的大門,長年研究認知心理學的他特別強調,許多科研證據已顯示,閱讀能不斷刺激腦神經細胞,不僅有助於延緩老化,對於認知功能、記憶力與專注力都能帶來正向影響。
善用瑣碎時間 無痛養成閱讀習慣
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每個人都被碎片化的訊息包圍,要專注於閱讀、甚至養成習慣並不容易。「小孩的閱讀習慣,父母扮演重要的角色。」曾志朗建議,閱讀習慣可以從小培養,透過每一個「從前從前……」的故事,帶領孩子認識世界運行的規則,進而願意在日後主動拿起書本,從書頁間感受閱讀的魅力。
「沒時間、沒興趣都不該成為逃避閱讀的藉口。」馬湘萍笑說,接觸有興趣的事物會幫助人們自然養成習慣,因此若喜歡打電動,就從電動相關書籍開始翻起;熱中運動的人,可以透過閱讀研究相關知識,她相信書海無垠,萬千叢書總會找到感興趣的主題。若還是不知道從哪一本書籍開始,可透過閱讀書評、參考國資圖的館員精選,了解近期受關注的主題,亦可嘗試國資圖「AI 為你選書」服務,讓人工智慧為讀者帶來量身打造的閱讀體驗。
建立儀式感 讓閱讀成為享受
挑選一本好書後,透過有意識地培養閱讀儀式感,可以讓人更容易進入專注狀態,享受閱讀的樂趣。一如《小王子》書中的狐狸說:「『儀式,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馬湘萍表示,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打造專屬的閱讀儀式感,例如她習慣在固定的角落擺放一、兩本喜歡的書,選定同一時間播放音樂、點燃薰香,再搭配一杯好咖啡,讓閱讀不再只是任務,而是生活中一段放鬆、享受的時光。
在新的一年,曾志朗推薦讀者從經典小說入門,例如丹.布朗《達文西密碼》,或約瑟芬.鐵伊《時間的女兒》,欣賞那些走過時代考驗依然充滿魅力的書籍。馬湘萍則建議讀者可以閱讀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希望讀者善用儀式感培養閱讀習慣,將生活中平淡的事物變得詩意且充滿意義。
解鎖30+閱讀密碼 在忙碌生活中找回閱讀的樂趣
而隨著生活、家庭與工作的壓力增長,30歲以上的成年人是否仍保有閱讀習慣?他們偏好的書籍類型又是什麼呢?根據國資圖館藏數據顯示,這個年齡層借閱最多的書籍類型竟是「兒童書籍」,或許反映出30+讀者在滿足自身閱讀需求的同時,也關心孩子的閱讀發展,經常為孩子挑選書籍。此外,30+讀者對「實用型書籍」的接受度更高,特別是商業財經、心理勵志、小說文學等類別,在閱讀目標上更具方向性,期望能提升職場競爭力、改善生活品質,或尋求情感共鳴。
閱讀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態度,不分年齡,總能為人生開啟新的視野與可能性。在書中世界沉浸,能帶來心靈的舒緩及放鬆,讓生活更加平衡。而隨著數位科技和人工智慧的發展,閱讀形式也日益多元,電子書、手機應用程式、有聲書等數位工具,都是生活中補足閱讀時間的好幫手,讓閱讀能靈活融入日常、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因此,30+的你,不妨在繁忙的生活中,留一點時間給閱讀,讓心靈與智慧同步成長!
本期節目精選
主題︱閱讀的養成―如何在年初開始自己的閱讀
受訪者︱國資圖館長馬湘萍、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
主題︱解鎖30+成人的閱讀密碼
受訪者︱國資圖館員蔡家嫻
國資圖與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合作製播「就愛聽閱讀」節目,提供最新、在地、多元的閱讀故事及資訊,節目內容包括:閱讀推手、漫遊公共圖書館、圖書館特色活動、館員帶路及空中讀書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