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湄公河畔到淡水河堤,從青春少女到一個可愛兒子的媽、到成為社會運動者,從泰文名字為彩虹到中文名字的邱雅青,是南洋姊妹會的執行秘書,她從一個中文都不懂到現在用標準的國語偶而夾帶台灣俚語,告訴我關於南洋姊妹會的一切,不同於政府機關或是其他的新移民機構,「南洋姊妹會,我們為我們自己發聲。」
從ㄅㄆㄇㄈ開始
許多新移民女性在自己的國家都受過高等教育,但因為來到台灣許多能力都因為語言而受到阻礙,在1995年的炎熱夏天一群美濃愛鄉協進會的夥伴開辦「外籍新娘識字班」,希望突破姊妹們「看不見、聽不見、無法表達」的困境,這也就是南洋姊妹會的前身。
雅青回想起剛進入識字班時,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透過認真的學習逐漸忘記了來台灣適應的苦日子,感覺生活越來越有意義。創辦人夏曉鵑教授就表示:「企圖以認識中文為媒介,協助外籍配偶走出孤立無援的處境,進而促成她們逐漸形成自主發聲的組織,為自身爭取權益。這樣的課程以活潑的方法帶動學員學習、思考和討論,每次課程分為三大段落:暖身活動、中文教學、主題討論。這十幾年來透過許多人的努力,南洋姊妹們已經站起來了!」姊妹會中的幹部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新移民女性,因為只有他們自己最了解會碰到怎樣的困難,姊妹會給新移民女性一個很大的學習空間,學習社會服務、議題倡議、培養更多的能力。
姊妹會的課程都是結合生活週遭的事物來編寫,同時也會舉辦戶外教學,也就是實際帶著外配姊妹走一趟郵局、圖書館、博物館、菜市場、區公所等,讓她們清楚理解這些場所的功能,但雅青也不諱言地表示:「雖然圖書館是取得資訊的地方,但是通常不會考慮到新移民的立場,所以她們也都只能遠觀圖書館,卻鮮少進去使用。」
因為對中文的不熟悉,造成新移民對於圖書館的距離感,雅青用他的親身經歷提出幾個建議:「我們來到台灣,基本上就是跟著丈夫的習慣與作息,連他都不會去圖書館,我們這些新移民怎麼可能會想到要去呢?這點就關係到台灣家庭對於圖書館的使用態度。如果可以也能多增加外語的標示,讓姊妹們比較有熟悉的感覺,不會感到害怕,或是在數位中心的幾部電腦可以使用外語的模式,讓姊妹們可以直接使用網路搜尋他想取得的資訊,不會無所適從。期待下次的戶外教學,就可以大聲跟姊妹介紹圖書館也是新移民家庭的好鄰居、好夥伴。」
爭取移民人權
雖然政府這幾年對於外籍配偶的關懷已有大幅改進,但真正實質的幫助卻還是很少,例如外籍配偶時常碰到的家暴問題,雖然政府有專線服務,但是經過轉接,最後都轉到了南洋姊妹會,大量的案件也著實讓姊妹會吃不消,但是又不能放著不管,雅青說:「每次聽她們的案例,她們哭我也跟著哭,時常因為官司耗時、家人的強硬態度,讓受家暴的姊妹最後都放棄爭取權益,甚至繼續默默忍受。」不過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高雄、屏東、台北等地的外籍配偶家暴諮詢都做得不錯,南洋姊妹會希望未來能在更多的地區設立辦事處,更直接地照顧到其他地方的姊妹們。
為台灣文注入新活水
南洋姊妹會更在3年前,開始在永和社區大學開辦了為期18週的「南洋文化課程」,由南洋姊妹自己開課,這課程非一般的旅遊觀光介紹內容,是介紹南洋地理、歷史、種族、氣候、飲食、服裝、語言、風俗習慣等,學員包含外籍姊妹的家人、一般民眾及輔導外籍姊妹們的志工共同參與。這項活動不但讓南洋姊妹們不再只是一個受教的角色,而是貢獻所長成為講師,變得更有信心,也讓台灣民眾多了一個管道,學習最道地的南洋文化,為台灣社會注入新的活水與繽紛色彩。
姊妹們在公共事務的參與日益增加,從到各地分享移民經驗和講授東南亞文化與多元文化議題,到公共議題的推動與移民法令的修訂,並進而關注移工等弱勢團體,從原本單純對外籍配偶的協助,逐漸擴展到更全面的人權議題推動。今年也參與野台開唱,販賣姊妹們的手工織品與辣椒醬,同時也希望將移民的人權精神讓更多人知道。
最後雅青放了南洋姊妹會的歌給我聽,借用溫柔的音符、深刻卻簡單的歌詞,悠悠傳達出這群南洋姊妹,台灣寶貝的心聲:「朋友班,識字班,走出角落不孤單,識字班,姊妹班,讀書相聯伴,姊妹班,合作班,互信互愛相救難,合作班,連四方,日久他鄉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