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牽牛ê磅米芳師傅 逛第一名圖書館

文:吳柏澍 照片提供:吳柏澍
阿華師「這輩子不再說華語」的磅米芳師傅
 先說說阿華師。阿華師(A-Huâ-Sai)本名賴咏華(Luā Íng-Huâ),交大光電畢業後走上臺灣文化振興的路。在螢光幕前,阿華師頭戴方巾、腳踩藍白拖、胸前掛著圍兜,「要爆囉!要爆囉!」地喊著,爆起磅米芳氣勢十足。

 現在,阿華師是一位母語推廣家。他在網路上經營「足英臺三聲道磅米芳」頻道,用流利的英式英文和道地輪轉的臺語(還有一點點的客家話),訴說「華語迫害臺灣母語」的社會狀況獲得很高的知名度。讓人好奇,阿華師怎麼從磅米芳師傅變成臺語推廣家?

 有一次,阿華師在幼稚園磅米芳,「我向臺下問『逐家好』,孩子沒有反應。一位孩子轉身問媽媽『這個哥哥是不是香港人,他說的話我聽不懂』」這表示,「對於孩子來說廣東話比起臺語更親切」。據阿華師估計,「臺下有9成的孩童不會講臺語,當會講臺語的耆老離去、不會講臺語的新生兒出生,50年臺語就要絕種了!我告訴自己,為了留下臺語,這輩子不要再說華語了。」

 阿華師說「不論是農人、磅米芳還是講臺語,我關注的是要消失的文化」。在採訪當下,阿華師隨手拿起紙筆寫下他最新的「鬥句」(tàu-kù,押韻,指帶有韻腳的順口溜):「文化是魚,語言是水;魚若離水,必死無疑」(臺語)


不只是「堆書」的地區圖書館————蟬聯6年借閱率冠軍的三灣圖書館
三灣圖書館 談起阿華師的「耕讀生活」。住在苗栗南庄時,最常到住處附近的三灣圖書館。「印象中地區圖書館都是『堆書』,不如稱圖書館為「書堆」更合適。」但是,三灣圖書館不一樣。

 阿華師喜歡每過一段時間到三灣圖書館走一走,每次去入口的「主題書展」又會換一個新的主題。在一個幾乎沒有書店的鄉鎮,三灣圖書館學習大型書店的策劃主題書展,成為地方居民重要的文化資訊站。三灣圖書館館長謝淑貞說「我們2個月換一次主題、主題書展不只吸睛更縮小城鄉差距,我們也策劃多樣化的閱讀活動」。

 三灣圖書館是一座動態的圖書館。阿華師回憶,「很熱鬧,假日常常有親子讀冊活動」。熱鬧的印象與印象中「進館靜悄悄」的圖書館截然不同。館長謝淑貞說「108年度一整年有215場活動,包含舉辦好幾年的親子故事課程。圖書館針對不同學齡的學生提供特色的活動,包含小學生桌遊、中學生科普實驗課」。

 阿華師用臺語評價說到,「管理階層一定有『勥人』(gâu-lâng,另作熬人,指有能力的人),把這座圖書館弄的很不一樣」。館長謝淑貞謙虛地回應,「媒體都說我們是一間像是書店的圖書館,但是我自己覺得比較像是家,我們「把每位讀者當成家人,站在讀者的角度想」,就是「用心+熱情」讓圖書館每個小角落能吸引讀者流連忘返。

我們都是臺語文的「青暝牛」
三灣兒童室 話鋒一轉,阿華師又談起即將失傳的臺灣母語。「整個臺語文被華語教育支配了50年,導致臺語變成不會聽也不會講的『零母語』瀕危狀態」。他說,根治的方法是從小學中學到考試進 大學的「臺語全人教育」,「有沒有可能考大學用臺語也給他加分?」但是,該怎麼考臺語?臺語的冊本是什麼?甚至是用臺語作文字呢?

 阿華師當場指著手上的一本臺語版的《小王子》說,「因為你們現在都是臺語文的青暝牛(tshenn-mê-gû,指文盲)現在的臺語閱讀、臺語文字都在啟蒙階段。」臺語版的文字有華文寫法、羅馬字寫法,阿華師認為,兩種寫法各有優缺點,華文寫法對推廣有益,但是羅馬字寫法才能保留語音,很多時候說臺語的音不同、意思完全不一樣。

在三灣圖書館看到母語環境的可能性
首創得來速書籃 館長謝淑貞是一個道地的客語母語者,但是在「客語文學獎————夢花文學獎」和「客語主題週」中,用漢字寫的客語書連她都閱讀的非常吃力。「文學和母語畢竟還是不一樣。」重要的是「說母語的環境」。

 阿華師曾聽過臺北有媽媽組成讀書會,輪流進行「母語讀冊會」,讀臺語給孩子聽。三灣圖書館也定期舉辦親子故事閱讀,謝淑貞說「目前都是以國語為主,說臺語的很少」,不過,她經常看到有1、2個媽媽,很有意識地用臺語(三灣是客家莊、臺語很特別)讀冊給孩子聽。

 對此,館長也打趣地說到,反而是樂齡長青學堂時,整間圖書館會變成純客語的環境。或許,學校不教、在家長輩也不講,圖書館反而變成另外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母語環境。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