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博物館─連結產業 博物館再創光輝

文:沈昱瑄 照片提供:侯聰慧

  戴著工地帽、握著入坑派工卡,彎著身子沿軌道走進礦坑,一旁還有數個以蠟像呈現當年採礦情景的展示室,「咱在這做事,甘有休息時間?」「當然有,不過千萬注意礦坑裡的水不通喝喔!」……。這是「黃金博物園區」為讓遊客深刻體驗過去礦坑工作,所規劃的模擬情境導覽,過去的產業,就這樣又活躍於眼前了。

黃金博物館的情境式導覽,拉近當地產業與文化的距離。  地方文化館的設立,旨在結合社區力量,將當地珍貴的自然、景觀特色、歷史記憶及人文資產作一完整的保存,並賦予新生命。而鼓勵在地力量投入,進而帶動區域發展,是館舍主要的經營方向,其中,在面對兼顧當地的資產保存與永續發展間的課題,又多以如何與地方產業相輝映為導向。

  在既要保存地方文化,又要發展地方產業,如何相互共存?在在考驗著經營者的策略性思考。以發展文化觀光鼎盛的「黃金博物園區」、傳統產業再造成功的「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以及「巫家捏麵館」都有不同的操作經驗,他們從地方文化館出發,讓黃昏產業再度發光,也讓地方產業與社區發展找到新方向。

舊空間新利用

  地方產業多被視為維持當地生活的一環,其背後的歷史文化資源,很少被形塑為獨特的觀光魅力。若有,也常隨著觀光政策起舞而忘卻了當初保存、傳承產業文化的初衷。

  保有山城風韻、小鎮純樸民情的九份、金瓜石一帶,雖歷經開採金礦而繁華、礦產漸稀而沒落,後來,以九份為背景的《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造成轟動後,沉寂數十載的九份,躍然成為旅遊勝地。

  然而,在這之中仍有一群人,基於保存當地產業文化的使命感,極力抵抗以經濟取向的觀光發展。黃金博物園區館長王騰崇表示:「在現有觀光架構下與文化相連,是既不失文化觀光本質,又能兼顧當地產業的附加價值。」所以,他們以金屬礦業遺址為基地,引進博物館研究、典藏與再現的概念,透過現有空間,呈現過去的產業。

  與九份、金瓜石一樣,在日治時期即是產業聚集之地的新竹,也因社會變遷、產業外移,導致昔日的盛況已不復存在,有心人卻還是強力地為新竹玻璃工藝的發展,注入強心針。人稱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催生婆、現為國立交通大學藝文中心主任洪惠冠,在新竹市文化局長任內即選定「玻璃工藝」作為文建會地方特色館的主題。

  自1991年開始,除委託國立藝術學院進行特色館的規劃,還展開田野調查、訪談、展覽、交流及推廣活動,「為的就是要將過去日常生活所需的玻璃用品,轉化為工藝的產品。」洪惠冠還說明,「這項傳統產業的再造工作,企圖透過產、官、學界的努力,凝聚地方共識、改善玻璃產業的體質,並吸引新血加入創作行列,開拓藝術玻璃的市場與空間。」

  同樣懷抱著凋零產業仍有所為的巫俊德,也是一方面保存與推廣凋零中的傳統技藝,另一方面研發捏麵所需的新材料與新技術。「為復興過去家家戶戶都會的捏麵技藝,儘管要賺錢養館也在所不惜。」肩負捏麵教學與巫家捏麵館營運的他豪氣地說。

踏出產業重生的第一步

巫俊德傳承捏麵技藝,再創產業光輝。(巫家捏麵館提供)  不過,如何將熱情轉化為行動並且持續下去?巫俊德認為,「找出更多有共識的人,是不錯的方法。」因此,自從傳承捏麵技藝的想法萌芽後,他便結合各方資源加以推廣,還籌組彰化縣捏塑學會,讓心中的理想發酵、長大。現在,研發出的不褪色、不變形捏麵材料,不僅讓他成為材料的批發商,也因此更能放心地穿梭於學校社團,持續捏麵技藝傳承的理想。

  除此之外,透過當代產業與過去產業連結,很容易為人所知。黃金博物園區與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都是力主將過去產業升級,轉化為工藝品的例子,而「礦山金采節」與兩年一屆的「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都為兩地的產業重生跨出一步。

  洪惠冠也知道轉型的陣痛難以避免,「新竹市多數的玻璃工作者,過去多為師徒相傳,只重技術而缺乏扎實的美學訓練,所以在創意與設計能力方面較弱。」除此之外,王騰崇還需面對將來的都市計畫,是否會破壞黃金博物園區景觀的問題。

以永續發展為依歸

  雖然地方文化館本身的力量不大,卻能偕同在地的居民與團體共同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共榮而努力。綜觀來看,凝聚地方共識、改善地方產業體質、加強推廣教育,以及吸引新血加入,皆可為地方文化館與地方產業相輝映的參考做法。而以地方文化館為推動地方產業的橋樑、後續推廣的據點,又不失為民間自覺、產業再造佳績的關鍵。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