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台灣文學苑─追憶吳濁流 沿門托缽的文化人

文:廖為民 照片提供:廖為民

  在70年前的1963年3月3日,《台灣新文學》一卷二期登出<水月>一文,台灣文學史上的偉人於焉誕生!

  他就是《亞細亞的孤兒》作者、《台灣文藝》雜誌創辦人、《吳濁流文學獎》設立者的吳濁流先生(1900至1976.10.7)。他77年的生涯,大致可分為37歲以前的為人子、為人夫、為人師的階段(1900至1936),以及37歲以後的詩人、小說家、記者、沿門托缽的文化人、台灣文學守護神的階段(1936至1976)。大家尊稱賴和為「台灣新文學之父」,我們認為將吳濁流尊為「戰後台灣文學守護神」」實非溢美之辭。

  《亞細亞的孤兒》(《胡太明》)一書,是他由1943年9月至1945年5月(44至46歲)所完成的作品。有人說:光是書名《亞細亞的孤兒》即可不朽,本書是台灣文學代表作之一,是台灣人淪日50年的血淚史,同時也是一本描述台灣知識分子苦悶歷史的巨作。透過胡太明的一生,揭穿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加上回歸中國產生「原罪意識」,帶給台灣人的心酸歷程。

  《無花果》一書是自傳體小說,完成於1968年(時69歲),於當年《台灣文藝》19期至21期分三回連載完畢。「究竟台灣人是什麼?」是吳老在陳述他個人的遭遇,其目的不是自我宣傳,而是要說明一個「台灣人的命運是何等坎坷」,這是所有的「台灣人的共同經驗」。吳老的這種意識,即是所謂的「台灣人意識」。張良澤教授在〈無花果解析〉一文中,將之分成一、萌芽期—傳統的台灣人意識;二、成長期—覺醒的台灣人意識;三、批判期—自省的台灣人意識,共三個時期來加以分析,即可發現吳老的台灣人意識是具有流動性的。即由二戰前的「本島人」,至戰後變成「本省人」,用演化成「住在台灣的人」。當林白出版社將之結集出版後,旋遭警備總部查禁。

  《台灣連翹》是作者在1971年9月至1974年12月以日文完成,費時3年3個月,也是其一生最後的作品。他在<後記>中表明本書寫到1950年為止,1至8章先在《台灣文藝》發表,第9至第14章現在不發表,待10年或20年後,留與後人發表。原稿經鍾肇政中譯後,首載於《台灣新文化》月刊第1至第6期(1986年9月至1987年2月),卻遭警總期期查禁,發行單行本時亦遭查禁。吳老對台灣的期許,對中國的幻滅,都在書裡有明確的交代。全書結構,氣魄恢宏,文字精確細膩,道出戰爭前後台灣政治圈秘辛,直言蔣介石是「獨裁無能、民主無望」。

  吳老於1964年四月創辦《台灣文藝》,旨在提供台灣的文學青年一個耕耘的園地,希望能多培植一些文藝新苗,使之開花結果;翌年更設立「台灣文學獎」,用以鼓勵文學後進;為了文學獎,他不惜四處募款,而博得「沿門托缽的文化人」稱號。1969年,他更將退休金捐出,成立「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迄今仍年年頒獎來鼓勵新一代的文學青年。

  吳老留下的作品及其創辦的《台灣文藝》及「吳濁流文學獎」已成為台灣文化的瑰寶,將世世代代影響台灣人。

  紀念他逝世30周年的此時,讓我們再一次記得他的名言—「拍馬屁的不是文學」。

《無花果》一書封面《台灣連翹》一書封面吳濁流代表性的作品《亞細亞的孤兒》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