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全球出版界矚目的「法蘭克福書展」,於今年10月10日至10月14日盛大舉行。台灣館今年以「台灣—華文出版的樂園」為主題,除呈現台灣出版界的開放與多元,也藉以凸顯地理與文化的豐富性。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林載爵表示:「只能在台灣出版的華文作品區」將深具吸引力。
定位國際形象 開拓版權交易
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的內容規劃由行政院新聞局主辦,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承辦,延續去年的主題與經驗,今年力求完整地呈現台灣的出版面貌。再經過新聞局、台北書展基金會與台灣出版界的幾番討論後,決定以「定位國際形象,開拓版權交易」為策略,作為今年書展的主軸。
新書與英文摘要雙線出擊
往年,參展的書籍多不分出版年份,可是經過去年的承辦經驗,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黃寶萍發現:「很多國外出版社最常問的,就是書籍的出版年份。」當他們手上拿起感興趣的書籍,心中當然是希望能夠進行版權的交易,可是往往因書籍的出版時間太久,而讓他們打退堂鼓。「所以,今年參展的書目半數以上,均為今年出版的新書。」她強調。
然而,既然以促成版權交易為前提來服務台灣的出版社,如何大力推薦書籍當然也不能輕忽。今年共有64家出版社聯手,再加上學者專家的遴選共有677本推薦書即將遠赴德國,展現台灣的銷售國際版權的實力。現場除安排專業人員解說並推薦書籍,台北書展基金會也出版英文特刊介紹書籍內容的摘要,黃寶萍還強調:「每本陳列的書籍,也都貼有約150字的英文摘要。」如此一來,各國版權人員翻閱可一目瞭然,對於促進版權交易的機會也將大增。
多元開放的出版風景
特別的是,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的「華文出版之窗」,也向全球推薦擅長於文史哲領域的七位重量級華文作家,共32本作品展出。這幾位擁有相當數量的外文譯本與享譽國際知名度的華文作家包括,以《殺夫》聞名國際的李昂(Li,Ang)、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Gao, Xing-jian)、詩人楊牧(Yang Mu)、文學評論家王德威(David Wang)、以英譯《西遊記》聞名學界的余國藩(Yu,Kao-fan)、去年獲頒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的歷史學家余英時(Yu,Ying-shin)、《萬曆十五年》獲得兩度美國書卷獎提名的作家黃仁宇(Ray Huang),彰顯了台灣出版進軍國際的渾厚實力。
今年也親赴法蘭克福書展的林載爵表示,「只能在台灣出版的華文作品」對緊鄰台灣館的中國館,吸引力很大。對此,他加以說明:「有些作家受限於政治因素,而讓自己的作品無法在中國出版;又或許雖得已出版,內容卻遭大幅刪改。」他舉出,余英時因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大量評論而難以在當地出版書籍,儘管有也只侷限於與學術相關的論文。
因此,台北書展基金會以「華文出版之窗」為主軸,規劃、蒐集的「只能在台灣出版的華文作品」,展示許多國家禁止出版的華文書籍,今年邀集的有高行健、長期抗議中共威權的作家,如康正果、京夫子等,共31本著作。另外,在「台灣歷史與文化專區」也選錄了7本著作。
李昂新書首發 在德國
此外,擁有台灣小說最多外文譯本的作家李昂,也於書展期間受邀與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林載爵進行一場「台灣文學現況與特色」的對談。而德國Horlemann出版社也同時於這場全國矚目的出版盛會中,推出李昂《看得見的鬼》德文版,並舉辦三場新書發表朗讀會。
會後,當地媒體「德國之聲」也做了相關報導─「伴著一杯紅酒,李昂侃侃而談﹕書中5個復仇女鬼後來都找到了自己的快樂,它們隱喻的是現實社會中諸多的女性問題,比如家庭暴力,」當台灣作家藉由書展而有曝光的機會,就像是台灣出版藉由書展進而邁向國際舞台一樣,也露出了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