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臉譜─林德福帶領傳藝中心 在傳統中創新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侯聰慧

  當有一百萬人次參觀者來訪,我們能給他們什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林德福自接任以來,時常與園區內的同仁們思考「如何讓更多人認識傳統藝術」。而透過傳統藝術典藏計畫的擬定、推動,與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的再啟動,他期許傳藝中心能成為「台灣傳統藝術界的故宮」。

國立傳藝中心 扮演重要平台

傳統藝術中心主任林德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以傳統藝術的薪傳為首要目標;另一方面,則輔助民間以厚植地方與民間的參與,並拓展傳統的影響層面。雖然傳統藝術根植、傳承自民間遊藝、生活百工,隱含歷史傳統、社會情境、文化脈絡、時序倫理、民族意象以及審美內涵,但還必須經過表現形式的轉化、內容的精練、技巧的細膩與感情的投入,才能雋永生動。所以,來自於民間的傳統藝術,除了需經學術理論的整理,也需再回到民間接受土地的滋養,而傳藝中心正扮演著傳統藝術「從民間來,回到民間去」的重要中間介面。

  為讓台灣在全球化的壓力下,還能不忘省思台灣傳統藝術的源流,以統籌全國性傳統藝術相關業務為專責的傳藝中心,如何投入傳統藝術的保存、延續與推廣?林德福提出:「以議題帶動傳統藝術間的聯繫。」

  在文物收藏方面,因傳藝中心為國家級的政府機構,對於傳統藝術文物的典藏也就必須有所取捨,所以,以農具的保存來說,就多由縣市級的地方文化單位典藏。至於,傳藝中心的文物保存,則由傳藝中心同仁擬定典藏計畫,以收藏台灣傳統藝術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主。同時,林德福也希望從中擇一為鎮館之寶,作為具有市場潛力的衍發性產品,以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

  而與民間傳統藝術的互動,傳藝中心主要以協助傳統藝術的計畫,帶動民間投入傳統藝術的活力。林德福說明,為不涉及縣市文化單位的傳統藝術文物典藏,不與地方文物館的收藏重疊,傳藝中心以活動的方式將各地的傳統藝術「連」起來。他舉例,當傳藝中心展出各時期、各種不同的布袋戲時,就配合活動、座談會…等,以傳藝中心為據點,大大地擾動台灣的布袋戲界。如此一來,活動資料的紀錄與保存,便串起與布袋戲相關領域間的聯繫。

建立傳統藝術的傳統

  然而,在推動傳統藝術扎根工作之外,台灣傳統藝術的精華與氣息又將如何持續地散發出去?林德福強調首要工作就是:「建立起傳統藝術的傳統。」由於傳藝中心過去的展覽多以現有的文物收藏、配合不同主題陸續展出,於是,在刺激新作品、創造回客率的想法下,建立起傳統藝術界間的傳統顯得刻不容緩。

  如同威尼斯雙年展一樣,兩年一到建築界的人士就會密切注意展覽相關的訊息。

  而林德福建立傳統藝術界傳統的想法為,每兩年的主題展以「材質」與「技法」輪流舉辦。以材質來說,可分為金屬、竹藝、木雕…;以技法來看,竹編、紙編都屬編織,木雕、石雕、竹刻都屬雕刻…,藉此傳統的建立,傳統藝術的循環將生生不息。因此民間藝師不僅能享有作品發表的舞台,也有助於激起一般民眾投入傳統藝術的耕耘。

政府與企業共同推廣傳統藝術

  雖然傳統藝術文化是共識的基礎,但是在推廣的當下,林德福不諱言地說:「有遠景,也有隱憂。」既然傳統藝術來自於生活,當然也要回歸到生活中,不過,在講究便利性、實用性的現代,傳統藝術雖精緻但量少、價高的特性,卻讓傳統藝術的產業漸漸凋零。

  當傳統藝術缺乏市場,保存就成了很大的問題;相對的具有市場潛力,並且能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藝術,無論是推廣或保存都不成問題,甚至還有衍發出新生機的可能。因此,現階段在傳藝中心與統一蘭陽文教基金會具有保存傳統藝術的共識下,傳統藝術的行銷推廣,接下來將以「工藝達人」為出發。

  傳統藝術潛藏於民間生活之中,而民間藝術的傳習點滴經驗則需相關單位加以紀錄、保存與行銷推廣。除傳藝中心在1996~2003年結合學術機構與民間資源共同推動的「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推動傳統藝術扎根外,接下來的行銷與推廣將運用統一企業的平台、通路優勢,共同推動「工藝達人」以達到台灣傳統藝術的保存。也就是運用統一企業的通路,讓民間匠師的作品有一展售的平台。同時,透過此一平台也有助於民眾了解台灣的傳統藝術。

文化才是本質

  林德福雖接任傳藝中心主任才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在前兩任主任柯基良與林朝號打下的深厚基礎下,他侃侃而談台灣傳統藝術既能保有傳統、又能創新的想法。

  最後,談到塑造傳藝中心為國際文化展演櫥窗的機會與限制,林德福肯定地直說,「文化才是本質,觀光只是附加價值。」如果台灣的傳統藝術本土化不夠深、地方特色不夠強,怎麼吸引人來?他夾雜著國、台語總歸一句,「傳統藝術的本質顧好,觀光自然就會來。」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