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認識鄉土的另一種路徑─評介《記憶臺中》

文:歐宗智(臺北縣清傳高商校長)

主 編:路寒袖
出版者:探索文化
出版年: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初版)

  愛鄉才有可能愛國,不重視鄉土,甚至產生所謂集體的歷史遺忘,這對國家、民族而言是十分可悲的。所幸近年來,臺灣本土意識抬頭,鄉土教育日漸受到重視,對於臺灣歷史與鄉土的探索和了解,可以說已蔚為風潮,從大型連鎖書店之闢設臺灣專櫃,即可見一斑。這些出版品之中,以臺灣史地研究為大宗,同時由於休閒時代的到臨,許多以臺灣各地為單元主題的深度旅遊書也如雨後春筍,不斷出現,滿足大眾對鄉土歷史、地理、建築、民俗、自然……等各方面的認知需求。

  但不可否認,這些鄉土專書或流於資料性,或限於實用性,不免顯得刻板、不夠鮮活,無法觸動心絃,引起共鳴,誠美中不足也。路寒袖主編的《記憶臺中》則有別於此,這是一本以各個不同的角度來書寫臺中的專欄結集,透過文學的筆法,勾繪出臺中的種種面貌,深入民眾的心靈,為這個城市賦予新生命,開創認識鄉土的另一種路徑,值得我們深加重視。

  《記憶臺中》是報紙專欄徵文結集,共分五輯,每輯十篇,每篇約千字,讀來輕鬆愉快而又趣味盎然,不只因復習了熟悉、懷念的場景而備感溫馨,也因發現許多從來不知道的風情而覺得新鮮。

  在臺灣這個潮濕多雨的島嶼,臺中堪稱氣候最為舒適晴朗,且她也是淳樸而人文濃郁的都會,有著「文化城」的美譽,當地居民每以身為臺中人為榮。從歷史看,百年前即有劉銘傳提出臺中建城屯兵計畫;日據時期,日人聘請英人巴爾頓依衛生觀點、日照的方位,以棋盤式的都市計劃,為臺中舊市區繪出雛型,由當時的日人及臺人各半的居民合力建造出一個有「小京都」之稱的美麗城市,這個新興都會的基本情調優雅而緩慢,跟彼時的首府臺北、古都臺南、日軍南進基地高雄有著基本性格的不同。從地理位置看,臺中是臺灣中部地區的交通樞紐,在經濟發展上具有相當潛力,條件得天獨厚。此外,臺中的大專院校和文化場所也多,正因如此,臺中在許多人的生命中占有重要的一頁,是以能夠引發讀者寫作動機,一起為這個城市留下寶貴的記憶。

  書中的五十位著者,有土生土長的臺中人、有居住臺中鄰近城鄉的、有搬離臺中的、有因工作或結婚而遷居臺中的、有路過臺中的,還有一大部分是到臺中求學或受訓的,他們或懷念早期農村生活的悠閒快樂,或以今昔之比,感嘆記憶場景的更迭流失,或追想求學歲月的點點滴滴,或回味土產小吃冰品的可口甜蜜,信手拈來,可謂五花八門、多采多姿,一一為心目中的城市留下見證。對於原本藉由觀光旅遊手冊或歷史文獻來認識臺中的人而言,《記憶臺中》一書足以使人對臺中產生莫名的親切感,而且有一番全新的認識。

  愛深責切,書中不盡然一味歌頌讚揚,近年來,由於商業快速發展,臺中多的是色情、火災、飆車的污名,著者們痛心指出,文化城成了風化城,昔日屢屢在書籍、圖片、明信片上炫耀自己的中山公園,如今已淪為流鶯攬客、外勞酗酒及流浪漢雜處的場所,違章建築排放的廢水把整條柳川搞得烏煙瘴氣,犯罪率更是年年居高不下,這無異是封閉與卑陋之城。儘管如此,基於情感上的不捨,編者路寒袖在序文〈青春叛逆之城〉說,想了解臺中恐怕得先承認她的必要之惡,「與其對她失望,不如轉換角度,視她如人生青春叛逆的必然過程」,此語的確令人深思。

  〈記憶臺中〉既是主題徵文結集,各篇所述難免有所重複,比如書中談及太陽餅、蜜豆冰、豐仁冰、泡沫紅茶的文章頗多,趣味不免為之稀釋變淡。又因為每篇約在千字上下,內容多元卻很難深入。其中還有二篇寫的全是以臺中縣大甲鎮為背景,並未與臺中連繫在一起,似乎已超出一般概念的「臺中」範圍了。另外,全書五輯,雖每輯均繪一插圖,然感覺上總不及照片吸引人,若是配合刊出臺中今昔之照片,相信必可增加全書的可看性。

  無論如何,《記憶臺中》為建構城鄉記憶,走出了一條新路,使我們不只認識到城市的面貌,更進一步深入了解城市的心靈。我們由衷盼望,各地報紙能夠舉辦類似書寫城市記憶的長期徵文,累積所有的生命經驗,豐盈臺灣本土的心靈紀錄,但願不斷地會有記憶臺北、記憶基隆、記憶新竹、記憶臺南、記憶高雄、記憶花蓮……等一一被書寫下來,這也將是認識鄉土不可或缺的一環。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