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講故事可以誘發出不曾被看見的才華,並從中傳遞愛與關心。」貓頭鷹圖書館館長李苑芳一段話道盡親子閱讀的內涵。自從「book start閱讀起跑線」引進新生兒就能享有閱讀樂趣的觀念,雖已普遍被接受,然而,隨著家長與孩子的共同成長,親子共讀的方式與做法也需因時而有所調整。
為孩子營造閱讀環境
「book start閱讀起跑線」起於15年前英國伯明罕大學,以贈送故事書給新生兒,推廣親子共同享受閱讀之樂的活動。剛引進台灣時,家長透過聲音、表情、動作與重複語句……等吸引孩子的注意,每星期都會背著7個月大兒子到貓頭鷹圖書館的一位媽媽說:「如果baby眼裡看的、耳朵聽的、手上摸到的都是書,書就會像是他生活裡的一部分,自然地就會對書有親切感。」無論baby要玩書,或看書都沒關係,只要為他營造一個有書的環境。
過幾年,待新生兒長大為幼兒、兒童時,親子閱讀的層面也隨之更寬、更廣。處於成長階段的兒童都喜歡模仿父母,因此,如果家長都有閱讀的習慣,孩子也易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對閱讀的喜好。然而,還在就學的兒童因面對很多事情還處於學習、釐清的階段,最需要藉由老師、家長的力量引導,而如何依據每個孩子的特質與興趣,發展一套良好的親子閱讀互動模式?則取決於「親子共同閱讀」在個人心中的重要性。
建立親子穩定的情感關係
無論是藉由肢體、語調、道具……營造親子閱讀的美好時光,或者是共同欣賞戲劇、分享生活上的經歷或感想,都是閱讀的一部分。如同在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擔任故事媽媽培訓講師多年的陳燕治所言:「學習,從學習者出發學會學習!」也就是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沒有家長教導孩子的說法,只有家長與孩子一同分享、討論的閱讀模式。
「閱讀」是一自然的過程,親子閱讀也是,只不過多了一位互為表達、聆聽的對象。透過親子共同閱讀,更能發現彼此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出來的、屬於「心靈」層次的細緻面,而親子閱讀過程中的深度了解與接納,也有助於建立彼此穩定的情感關係。
然而,「親子閱讀」除了建立親子間穩定的情感關係外,對於孩子邏輯能力的培養、表達能力的增進與專注力的提升……等都有正面的效益,相對地,家長在共讀的過程中,自己也是贏家。在與孩子的討論互動裡,家長常會發現,「在孩子的身上,能挖掘到許多寶藏。」台南洗把臉兒童劇團團長許寶蓮還發覺:「自己已被制式化的思維模式,往往在孩子一句純真的話,開啟了另一個視野,帶動另一種可能。」
還在煩惱親子閱讀不知該從何開始?到哪結束嗎?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侯秋玲建議:「親子在共讀的過程中,應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只要敞開心胸,家長與孩子都有學習的可能性。」只要學習的熱情持續,親子閱讀的活力也不會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