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生命中的經濟遊戲》導讀

文:林祚堅(石岡鄉圖書館讀書會會員)

著 者:史帝文‧藍思博(Steven E.Landsburg)
譯 者:魯樂中
出版者: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年:民85.5.30初版四刷

一、前言

  對於經濟學的門外漢來說,「這是一本趣味橫生,又可擴充思考方式的絕妙好書。」(立法委員彭百顯語)

  學經濟的人,則可以從本書學到,如何把經濟學論述寫得平易近人,使一般人對經濟學不再恐懼,甚至感到原來經濟學是這麼有趣的學問。

  全書共分二十四章,每章都提出一個反常理思考的大問題,大問題之下又有幾個小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是詰曲的、詼諧的,讀者捧腹大笑之餘,不得不佩服著者思慮的周密。

  這些充滿機趣的問題不勝枚舉,諸如:安全帶反而害人?省油汽車並不能減少消耗汽油?低脂食品反而使體重增加?為何廣告喜用名人現身說法?環保運動是一種集體歇斯底里的形式?一夫一妻制是男性集體勾結的產物?少數服從多數不公平?兩黨協商觸犯政治反托拉斯法?

  本書各章後面都附有一篇解析,讀過本文再讀解析,頗有「溫故而知新」之妙,這二十四篇解析,分別由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健全、李華夏、吳惠林等三位經濟學博士執筆。

  由於本書內容豐富,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地方,這裡礙於篇幅,僅提出「為何廣告喜用名人現身說法?」、「安全帶反而害人?」兩個問題與讀者分享。

二、為何廣告喜用名人現身說法?

  憲法學與食品衛生學風馬牛不相及,「××冰棒」為什麼請李鴻禧教授上電視推介?影評人評價不錯的電影,總能吸引較多影迷觀賞,個中道理不難理解,但是李鴻禧的專長跟冰棒有啥關係呢?

  在美國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名人沒有什麼相關專長,照樣有人付錢給他們,要他們現身推介產品。比方說,知名女星推介健身俱樂部;已下臺的政治家說某種旅行皮箱好用;有位諾貝爾獎得主向消費者推介某種汽車輪胎。看到這種廣告,消費者總有反應,銷路因此增加。

  某一廠牌的旅行皮箱製造商花了六位數字的代價請一位名人上電視打廣告,很多消費者因此而決定購買該品牌的旅行皮箱,廠商與購買者是不是合乎理性?

  本書著者藍思博對此現象提供一個答案。製造旅行皮箱的人很多,致勝秘訣各異。有些廠商但求一夜致富,生產低價產品,在低劣品質廣為人知之前收手離開市場;有些廠商則放長線釣大魚,採用長期策略,生產高品質的產品,慢慢建立起市場口碑,終有一天辛勤的耕耘有了收穫。後者在作法上一定要確保消費者知道它們是誰。

  企業要做到這件事,其中一個方法是大肆宣傳,例如讓大家都知道它提撥了一筆保證金,保證繼續經營:存五十萬美元在銀行戶頭,准它分五年,每年提出十萬美元;要是在這段期間內企業歇業,業主就得犧牲保證金。只有優良的公司願意提交保證金,而有理性的消費者也會光顧這種公司。

  請名人推介產品,就像提繳一份保證金,先作大手筆投資,再用很長的期間回收;假如企業經營者認為公司可能在一年內倒閉,就不可能作這種投資。所以企業請名流推介產品,證明該公司對自己的產品深具信心,能夠經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藍思博是美國羅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經濟學副教授,他的取樣素材,都取樣於美國社會,其觀點是否適用臺灣,有待進一步的驗證。而且冰棒是金額少、價位低的產品,如果有房地產業者眼光獨到,能夠請李鴻禧推介「鴻禧山莊」、李遠哲推介「遠哲別墅」,其結果一定更有趣,更值得研究。

三、安全帶反而害人?

  在高速公路發生車禍,是車與車的廝殺;臺灣的交通安全規則,只規定前座要繫安全帶,其實是不夠的,不管前座、後座都應該繫安全帶,比較能夠確保安全。可是在一般公路,開、坐車的人,要不要繫安全帶呢?在一般公路發生車禍,遭殃的可能是行人,繫安全帶到底在保護誰呢?危害誰呢?

  藍思博提出一個「安全帶反而害人?」的理論。一九六五年,納德(Ralph Nader)出版<開慢開快都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一書,籲請大眾注意,汽車在設計上有許多地方增加了不必要的危險。聯邦政府馬上有了反應,提出範圍廣泛的汽車安全立法,強制汽車駕駛人要繫安全帶、儀表板要用軟質、轉向柱於撞擊時能夠斷裂、採用雙重剎車系統設計、擋風玻璃要能防止外物插入。

  不過,還沒等到法律生效,經濟學家就看出了一種後果:汽車意外事故將會增加。他們的理由是,以往汽車設計差,駕駛人害怕出意外,開車出門有如臨深淵、履薄冰,現在有了安全帶和軟質儀表板保護,生命威脅減低,開車就不必那麼小心。害怕出意外是個強大的誘因,駕駛人為免於發生車禍,只好小心開車;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提供的卻是另一種誘因,鼓勵了駕駛人開車漫不經心,意外事故不增加也難。

  到底汽車安全立法的淨效果,是降低了駕駛立法的淨效果,是降低了駕駛人的死亡人數,還是增加了駕駛人的死亡人數?

  單純的邏輯推理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拿出實際數字來說明才行。

  一九七○年代中期,芝加哥大學的斐茲曼(Sam Peltzman)發現,兩者的效果大致相當而彼此抵消,也就是說,意外事故發生的次數增加,但每次意外事故死亡的駕駛人數減少,兩者相抵,駕駛人死亡總數基本上沒變。但是,有一個副作用產生了,那就是行人死亡人數增加。

  如果汽車安全立法的種種措施,既不能使駕駛人更安全,甚至對行人更為有害,那麼有何辦法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艾爾強(Armen Alchian)有個奇想,建議規定每部車子的方向盤都裝一支利矛,直指駕駛人的心臟部位。艾爾強深信,這麼一來,緊咬前車尾巴的駕駛習慣一定大為減少。

後記:
本文係為了應邀至后里鄉圖書館讀書會作新書分享而寫,所指定書籍係由該會會員自行選定。其實讀者如果希望獲得理財常識,本人推薦商周文化公司出版,黃培源博士新著<理財聖經>,書中指出,千萬不要因為財少而不理財,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億萬富翁,只要你從現在開始,每年用新臺幣一萬四千元購買績優股股票,買了就放著不要賣,四十年後,你就成為擁有一億零二百八十一萬元的億萬富翁!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