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史社團巡禮-竹塹玻璃協會 重視教育傳承

文:蘇秀琴 照片提供:蘇秀琴

「初夏」,纖細的肌理控制,讓玻璃也呈現薄紗的飄逸感。  新竹名產有哪些?多數人也許可以針對許多吃的東西高談闊論,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新竹還有另一項真正的特產,是玻璃,而且,玻璃產業曾經創造新竹市接近三分之一就業人口。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新竹的玻璃產業一度沒落,所幸在許多熱愛玻璃工藝的人們鍥而不捨的努力之下,玻璃產業在新竹市重新發光發熱,不同的是,她已經換了另一個面貌,變得多彩多姿,以瑰麗的樣貌吸引人們的目光。

新竹玻璃產業發展

  台灣的玻璃工業萌芽於1887年,在1954年l月,「新竹玻璃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設立,是台灣最大的玻璃製造公司,主要生產平板玻璃。新玻公司以前瞻性的眼光,在1960年成立工藝玻璃部門,生產模仿國畫屏風的噴砂玻璃,這個部門培育了許多新竹地區的工藝玻璃業者,可說是台灣玻璃工藝最早的種子。民國50年至70年中間,玻璃及其製品的年出口額共成長了將近150倍,絕大部分應歸功於新竹地區各大小玻璃業者的努力。許多玻璃工藝家,如黃安福等人,都曾經歷過此一歷史時刻。

  當新竹科學園區成熟茁壯,吸走了大量勞工,玻璃業者開始思考新的生存之道,而困境竟成為玻璃工藝崛起的契機。據調查,新竹的玻璃業者約有兩百家,其中從事藝品類型的廠家佔80家,可見玻璃工藝已隱然成為新竹地區玻璃產業的主流。

業者在逆境中求新求變

黃安福最新作品「阿母」系列之一「田中餵乳」,他想為童年的鄉土記憶留下記錄。  在困境中,業者為了生存苦思突破之道,幸運地,他們獲得當時的新竹市長童勝男支持,與文化中心主任洪惠冠全力協助,於1994年成立「竹塹玻璃協會」,讓業者有了一個「家」,開始有了共同努力的中心。後來,「風城藝術玻璃作家協進會」於2001年成立,業者又多了一個家,兩個協會各擁有約60位會員。這一群熱愛玻璃藝術的人士結合,以發揚新竹玻璃工藝為使命,致力於玻璃工藝的發展與研究。在兩個社團的努力之下,玻璃產業得到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不少助力,例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為了鼓勵業者創作,開辦「金玻獎」及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玻璃展;乃至1995年、1997年「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活動,均試圖將玻璃產業導向結合文化與藝術內涵的「產業文化」方向。

  經過多年的努力耕耘,許多新竹玻璃工藝創作者,在政府所設置的民族工藝獎等獎項中脫穎而出,其中有些工藝創作者已蔚然有成,建立了個人風格,如蔡松平、曲德義、王秀杞、徐文雄、陳玉樹、黃安福、林啟燦、李國揚、許全煨、許熹鍊、吳義郎等人;他們都是新竹玻璃工藝創作發展的主要推手,其中,曾擔任竹塹玻璃協會理事長多年的黃安福,更獲得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甄選授予「台灣工藝之家」榮銜,躋身全國27名傑出工藝創作者行列。

獲頒「台灣工藝之家」榮銜,令黃安福感動萬分。  關於新竹的玻璃發展,黃安福指出,新竹的玻璃工藝之所以可以獲得許多國家的認同,主要是早期包括來自俄羅斯、日本的師父為新竹玻璃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加上台灣人刻苦打拚的精神,在品質水準獲得認同、交貨準時的情況下,包括歐洲美國等國家都願意前來購買。當年台灣玻璃產業的發展還有人力便宜的優勢,但是,這項優勢現在已經不存在,因此我們必須轉型,在大家的長期努力之下,台灣的玻璃工藝已經有一定的水準,但是,技術需要傳承,這必須要官方教育體制上的配合。玻璃的燒製包含許多領域的知識,例如理化方面的分子粒子學;醫學方面對肌理的掌握,還有美學的眼光、對色彩的掌控。因此,它不是單純的美工技術,必須要產官學各界共同投入,可以說,只要深入玻璃工藝的領域,未來的發展空間將是無可限量。

傳承玻璃工藝文化

「金鋼」以脫蠟鑄造法製成,手續繁複,主體與鬣毛的厚薄差距大,更是技術上一大挑戰,這是黃安福得意作品。  談起傳承,黃安福感慨萬千,還有無數的感恩。他說,一個社會要進步,一定要懂得感恩,不能有太多私心。當年,他曾經生意失敗,轉而投入個人工作室,因為大家無私的給他支持,他才能享有今日的榮耀。例如之前的新竹市文化中心主任洪惠冠,全力協助竹塹玻璃協會成立,給了玻璃創作者一個「家」,大家恭稱她為玻璃工藝的「催生婆」,永遠無法忘記她的貢獻。如今,他也抱著回饋的心,投入教育傳承。學校的鐘點費雖然很低,包括他和許多創作者都毫不猶豫投入教學。在教學中,他看見學生的潛力,他充滿自信的表示,只要人才培訓的工作做好,相信不出一、二十年的功夫,台灣就可以出現世界級的大師。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