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空間─林田山文化園區 走出林業走進社區

文:李欣如、張家鳳 照片提供:李欣如

  位於花蓮縣鳳林鎮的林田山林場是台灣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伐木基地。它雖是一座隱世獨居的山林小鎮,不過因其豐富的林產資源與優渥的生活機能,過往曾創造出一段經濟的榮景。不過,在禁伐天然林政策實施後,林田山伐木事業逐漸沒落,但近年來透過農委會林務局推動的社區林業計畫與林場子弟的共同努力,以社區營造為內涵的方式,為林田山灌注新的活力,使沉寂已久的林田山風華再現。

獨特,台灣林業文化遺跡

林田山文化園區內留下為數頗豐的林場文化資源  林田山原名「摩里沙卡」(日語稱森坂,今改稱森榮),無論是規模或重要性,都是台灣林業開發史上重要的據點與見證。雖然林田山距花蓮市區約40公里的路程,但因其積累60年的悠久歷史與飄散出特有的林業人文吸引力,還是阻擋不了尋訪者體驗台灣林業文化遺跡、日式建築語彙與山城聚落文化的慾望。

  將時空回溯到1960年代,因木材產業而處於全盛時期的繁華小山城─「摩里沙卡」,在當時聚集了四、五百戶的人家,共有兩千多名的住戶。而為提供居民便利的生活機能,設立了林場員工子女就讀所需的森榮國小與林田山幼稚園、免費播放電影的中山堂,還規劃有供應日常民生用品的購買部、公共食堂,以及製材廠、火車站、修理廠、醫務室、豬灶、公共浴室、攤販市場、冰果店、米店、洗衣部、理燙髮部、消防隊與文化工作隊……等。

  就如描繪當時林場員工生活寫照的《林田山之歌》是這樣唱的,「嗨荷嘿、嗨荷嘿,林田山是我們的家鄉,我們的事業在這裡發展,我們的兒童在這裡生長,啊~我愛林田山……」同時,也因為林田山優渥的生活機能條件,而有著許多深具特色的建築。

  曾經參與林務局花蓮處《社區參與國家森林共同規劃管理之研究─以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為例》研究案的李光中博士表示,1939年時期,當時日本政府為了戰爭所需,在林田山成立砍伐事業所,同時就地取材興建員工宿舍,因而逐漸形成聚落。

  另外,李光中也指出,林田山伐木的全盛時期有兩個顛峰期,一個是1939年至1945年時期,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政府大肆採伐直到台灣光復後,砍伐頻率才逐漸減少;另一個時期約是1960到1970年代,再度達到伐木的另一個高峰。直至1991年「禁伐天然林」政策實施後,因居住在林田山的住戶陸續搬走,因而使得林田山過去的盛況逐漸走向沒落。儘管「禁伐天然林」是為了保育生態,不過,林田山珍貴的文化歷史和聚落是否也可能會因此而逐漸消失?

  幸好,文化界人士有「林田山是文化歷史寶貝」的體認,才又使得林田山不單只是從生態保育或森林遊樂方面發展,而朝更能激起在地人活力的林業文化園區邁進。

轉折,朝林業文化園區邁進

景致優美的「旭東亭」  林務局依據1993年完成的第二次森林遊樂資源調查評估,選定林田山為後期發展的森林遊樂區,也就是不再視森林資源只是一根一根的木材,包括:木材以外的動物、植物,都將成為森林的主要資源,而林田山與上游的住宅區也能夠朝美化為森林遊樂區邁進。擔任園區內導覽解說員、熱愛家鄉的林場子弟莊明儀則提出︰「保留過去林田山生活的文化與回憶,將會比規劃為森林遊樂區好得多。」因為提供參觀者心靈、生活的寄託,更有助於深化觀光旅遊的內涵。

  因林田山具有特別的歷史發展足跡,因此,往後的發展也引起各方的關注。直至1997年文建會提出「文化藝術園區」的構想,有意透過當地居民的投入、經營,來喚醒居民對過去林田山文化、生活與回憶。然而,究竟要將林田山規劃為「森林遊樂區」或是「文化藝術園區」?就在廣納各界建議與層層的考量後, 於2003年正式完成「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規劃案,以此定案可說是林田山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轉折。

機會,居民參與遊客加入

  在時代的洪流中,林田山發展伐木產業的階段性任務已經達成,從林田山沒落之際就積極投入轉型的莊明儀認為:「從社區總體營造著手,透過當地居民共同打造林田山文化園區,更能傳達出林業歷史與當地生活情境的味道。」於是,在一群關心文化保留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不僅成立了文史工作室,還保留為數頗豐的老照片、伐木器具與老舊消防設備……等文物。

  由於林場文化豐富的資源有賴林務局、在地工作站及文史工作者的收集,同時為使民眾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林田山林場的發展與達到教育的功效,林務局花蓮處還特別規劃了「林田山林業文物展示館」以供參觀。

  對此,李光中博士也強調,要讓規劃案真正的「落實」,不能只單靠專家的規劃,還要加上「在地人」共同為這塊土地打拚,才能讓林田山重拾過往豐沛的生命力。而「在地人」也並不只是單指當地的居民,還包括林田山文化園區的經營管理單位。而「人的參與」,將是林田山文化園區經營的另一個新課題。

  也因此,「林田山社區咖啡館」應運而生,莊明儀解釋:「因為提供了工作機會之後,願意回到故鄉的居民就會比較多。」林田山林業文化協進會經營的林田山社區咖啡館,是由昔日員工宿舍改建而成,外觀充滿懷舊之美。座位分為室內與室外各有不同感受,若選擇露天咖啡座,則可享有森林芬多精與徐徐的微風;若選擇在室內用餐,淡淡的檜木芬芳、美食與香醇咖啡也將一併撲鼻。

  「林田山社區咖啡館」同時也兼具「林田山服務中心」的功能,目前由當地熱心居民所組成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協進會負責經營與管理。莊明儀期望,透過社區營造的機制來促進社區的發展,並能為遊客提供一處休憩的空間。

傳承,保留山城聚落文化

「林田山社區咖啡館」是透過社區營造,促進社區發展的基地。  林田山,因其特殊的文化與內涵而深深吸引人,而如何將這份吸引力化為具體且得以長時間傳承的思考?李光中指出︰「林田山亟須著力之處,在於如何讓當地居民能夠在林田山生根」。園區內因受制於法令,而使得工作機會變少、人口紛紛外移;再加上林田山的房舍為國有公用財產,員工眷屬及其遺眷須依法令規定,將宿舍還給政府。

  因此,工作機會與宿舍問題,是目前林務局在園區的人文資產保存上,須努力克服的難題。所以,要將人文資產一併保存下來,就必須調整制度面、政策面,力求法令限制的突破,否則,「保留山城聚落文化」的目標將難以達成。

  雖然,目前願意在林田山生根的居民為數有限,不過,傳承的工作還是刻不容緩。為紀錄過去在林田山所留下的刻痕,現今中山堂中展示的老照片、老舊的放影機……等,都隨著莊明儀的導覽而引發了參訪者更深層的感動。除此之外,牆上一幅幅詩人與林田山交會的詩作,更增添榮景過後蕭瑟的思緒。

  但是,卻也不必因此而傷感,因為林田山不單留存林業文化歷史的記憶而已,未來將致力朝多元、豐富的生態旅遊邁進。而在在地人的共同齊心下,也將因「人」的合作,重燃林田山的新生機。

醞釀,再創林場新風華

  目前,園區內保有許多當年遺留下來的特色建築與設施,如:日式木造魚鱗黑瓦房的「日式住宅區」、運輸產地的「森林鐵道」、景致優美的「旭東亭」、原為放置林場工作機具倉庫的「林業文物展示館」……其歷史意義與建築語彙都是歷史紀錄中不可磨滅的最佳佐證。

  曾有「小上海」之稱的林田山林場,在政府禁伐林木的政策後,終於洗盡鉛華、回歸自然,如今時過境遷,林田山原始山川景觀與生態的美仍舊保留,而林場遺留下的檜木房舍、運載鐵道,也處處可見前人留下的痕跡。這座因林木而繁榮的山中城鎮,卻也因林木而走向沒落,儘管如此,它為「東台灣林業開發史」上重要據點與見證的地位不會改變。

  未來,繁華落盡的林田山將在「在地人」的協同規劃與管理下,醞釀出另一階段的風華。

熱愛家鄉的林場子弟莊明儀,現也擔任園區內導覽解說員。圖為「索道」,是昔日經營林業的運輸尖兵。昔日林田山豐沛的林場資源,今日融合人的創作後更具靈氣。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