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生命如花籃-教孩子認識生與死、《培養孩子信心勇氣的技巧》《讓你的孩子成為佼佼者-開發孩子的智能》《打開壓力的拉環-上班族解除壓力的妙方》《我祇是要人照顧我》等介紹

文:謝佩璘(國立臺中圖書館館員)

書 名:生命如花籃—教孩子認識生與死
著 者:鍾昌宏
出版者:臺視文化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死亡」是生命旅程中的最後一站,也是成人最避諱的話題之一,在這種不願面對死亡與相關事物的心態下,更遑論如何教導孩子認識死亡了,因此「死亡」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揉合了好奇與恐怖的一團迷霧。民國八十八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不僅瞬間震垮了房子,許多家庭也因此破碎,「死亡」不再只是個人家中的事,「它」成了公共的課題,是全國人民必須一道去面對的傷痛,卻也是許多孩子必須單獨面對的殘酷課題。如果孩子能事先對生死有正確的認識,了解死亡是人生必經的歷程,相信定有助於孩子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實,即早從沈痛與哀傷中恢復,重新迎向光明的人生。

  從小,父母便不斷幫助孩子學習,提供各種教育,然而「死亡教育」卻一如「性教育」般,一直是老師與父母避之不談的功課,總是要等到發生了才開始去認識。確實,生命過程中有些事件是很難處理,死亡即是其中一件,如何啟齒和家人與孩子談死亡?談些什麼?什麼時候談?答案是什麼?在在都考驗著為人父母者的智慧,同時也表現了父母本身對死亡的態度。鍾昌宏醫師在《生命如花籃—教孩子認識生與死》書中,以其專業的素養、洗鍊的筆觸,將許多文化禮俗中死亡禁忌及迷思的實例娓娓道來,更以孩子的角度發出對死亡的種種質疑,再利用書中「鍾爸爸時間」來澄清所有疑問,指引父母如何對孩子談論生老病死的人生大事。

  人終不免一死,從無例外,因此在愈形開放的社會中,生死教育將一如性教育,成為生活教育的一環,父母應保持開放的心靈與態度,避免預設立場,利用日常生活事件與孩子討論生命與死亡的話題,幫助小孩一起打開死亡禁忌之門,教導孩子尊重生命,以健康的心態面對死亡,認識生死的緣由與意義,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協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學習愛惜自己與別人的生命。本書將是有心陪伴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們最佳的參考指南。


書 名:培養孩子信心勇氣的技巧
著 者:多湖輝
譯 者:張新生
出版者:新迪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你的孩子能夠大大方方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嗎?兒童的人權受尊重了嗎?孩子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嗎?在升學主義掛帥的今天,臺灣的孩子宛如一隻隻被壓榨的小螞蟻,拖著書包上下學,每天的重心就是要把那書包的知識給印到腦海中,等到考試時再一一印出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爸爸媽媽心疼孩子用功唸書的辛苦,於是許多事便越俎代庖的一手包辦了,只要孩子能夠考上好高中,擠進大學窄門就好了,這種偏重知識、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不僅埋沒小孩子的潛能,更扼殺了學習的興趣與鍛鍊的機會,讓許多孩子成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懂應對進退禮節、缺乏獨立自主與應變能力的書蟲,造成「身體像大人,心智卻仍是小孩」,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大人。

  隨著教育的鬆綁,身為父母者是否還須斤斤計較孩子的成績?住家的校區是否在明星學校校區?還是重新思考,您,要給孩子的教育是怎樣的教育,孩子的將來是如何的一個願景?希望他有自信?還是自卑?是溫文有禮?還是蠻橫自大?是勇氣十足敢於表達?還是畏縮膽怯?想必父母心中都有個譜。

  「成績單是用來告訴父母『您的小孩目前的能力、學力、性格』的中間報告,不是用來決定孩子的一生的。」;如果孩子能夠認識自我,並且堂堂正正提出自己的主張,自然也就能夠學會規則和禮儀;「兒童的能力、性格決不是天生的,變好、變壞都端賴你怎麼去教」;「為孩子鋪好人生的道路,確實也算是一種教育,但是未來不屬於任何人,要在那裡開拓道路的是孩子自己。」著者在書中一一提出他的觀點,給希望培養孩子信心勇氣的父母一個反思與參考。


書 名:讓你的孩子成為佼佼者—開發孩子的智能
著 者:范翠英、周宗奎
出版者:上游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向來是天下父母的最大心願,尤其處在現今競爭激烈的資訊時代中,智力已取代體力,成為個人成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下,為人父母者這種急切的心情更是超過以往任何時代,誰也不願自己的孩子成為高科技社會下的「二等公民」。然而如何讓孩子得到適性的啟發,以開展其潛能,而又不至於揠苗助長,這種又期盼又怕傷害的心情,著實令父母戰戰兢兢,不知如何是好?《開發孩子的智能》的著者范翠英教授與周宗奎教授,以其扎實的教育心理學基礎及豐富的兒童教育心理諮商工作經驗,深入淺出將「智能開發」的理論一一說明,並配合實務演練提供分析和解決孩子教育的方法,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佳寶典。

  全書共分七章,首章揭開智力之奧秘,詮釋智力之範疇與發展之可能性與方法。次章則談及在開發孩子智力的過程中,父母應有的角色扮演與家庭親子互動關係,對孩子智力與人格發展的影響。第三章強調應予孩子獨立自主的發展空間,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及打破高分高智商的迷思。第四章就孩子的創造力分析,提出激發、訓練孩子創造力的方法與媒介。第五章針對孩子才能的發現與培養發揮,作為父母啟迪孩子天賦的參考。第六章教導父母如何讚美與批評的技巧,並提出檢思表供父母反省。第七章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風格作總結,對各類型學習風格的孩子予以不同的指導建議。

  教育孩子不僅須以愛作基礎,更需智慧與方法,如何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開發孩子的智能》一書能幫助您成為孩子的朋友,陪著孩子快樂成長—活的好;學的好,作一個有「兩把刷子」的聰明父母。


書 名:打開壓力的拉環—上班族解除壓力的妙方
著 者:林森、睛風
出版者:生智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在廿世紀初期,一位著名的匈牙利學者法蘭西斯(Francis Volgyesi)博士,就曾提出警告:「除非我們改變我們的生活的型態,否則下一個世紀將會是個『神經緊張』的世紀」。現在到了廿一世紀,我們發現現代社會的確如法蘭西斯博士所言,在強調「成就取向」的觀念下,以為不斷進步,不斷超越,將追求卓越作為生活的最高指標,加上資訊時代所來帶來的訊息(data)爆炸,除了工作還須不斷吸取新知,稍有不慎就跟不上時代的進步,這使得每個人成了上緊發條的時鐘,日復一日在工作、學習、家庭中繞著圈子,一刻也不得閒。

  種種壓力像隱形殺手,逐漸侵蝕人體,破壞人們的正常生活,直到衰竭崩潰為止。身為現代人,尤其是置身於重重壓力之下的上班族,更是需要認識壓力,了解壓力來源,繼而學習如何紓解已產生的壓力,因此《打開壓力的拉環—上班族解除壓力的妙方》,不失為一劑良方,提供讀者作參考。全書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壓力—現代人的文明病,探討壓力的本質和產生的原因,及面臨壓力時所可能出現的焦慮、恐懼等徵兆,提供讀者自我檢測是否已深陷壓力泥沼中。第二部分提供紓解壓力之妙方,如鬆弛精神、宗教信仰、借助人際關係及醫療管道音樂體育活動等方法。

  在現代繁忙的生活節奏下,如何調整步伐讓自己活得快樂,與家人、同事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重新評估自己的人生目標及審視為實現這些目標所採用的方法,《打開壓力的拉環—上班族解除壓力的妙方》一書,幫助您從認識壓力,找出壓力的根源,進而利用降壓方法與技巧,解除上班族工作壓力的威脅,重拾生活樂趣,在工作、生活、休閒間取得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書 名:我祇是要人照顧我
著 者:約翰克雷斯
譯 者:林學慶
出版者:米娜貝爾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你在看我嗎?你可以靠近一點,你可以再近一點。」這是電視上一則除皺化粧品的廣告名言,它說明了中年女性最熱衷的煩惱,化粧台上充斥著瓶瓶罐罐的保養品,冰箱內是最新的營養健康食品…,「每樣東西都是跟年輕有關的誓約。」你可以跟她說她很能幹,或她很漂亮,她可能只是微笑一下,但如果你說她看起來好像才三十出頭,她會高興得不得了。如果女性的中年危機是怕老怕醜,那,中年男性的中年危機是什麼呢?中年男人到底在煩惱些什麼呢?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說法,人的一生中,在四十歲至六十五歲這段期間,是所謂的中年期,不但心理多變,並出現了初步的生命衰退現象,也因此引發一連串的危機,心理方面如強迫症、焦慮症、慮病症、妄想症等;生理方面如癌症、高血壓、心臟病等。婚外情的誘惑、失業的威脅、身體的老化…在在令人深感不安與驚恐。本書的著者以第一人稱方式,用詼諧風趣的筆法,深切地道盡中年男人的內心世界,煩惱會失業、煩惱即將齒危髮禿、煩惱魅力雄風不再等等,而表現在外的是渾身不對勁,似乎得了重病,於是遍訪名醫、偏方,以治療疾病,搞了半天原來不過是無病呻吟罷了,或許這便是男性的更年期吧!

  年輕人不會顧慮年老的事—反正還年輕,有啥好緊張;老人也不會去想老的事—反正都已經老了,想再多也沒用。真正會去煩惱「老之將至」一事的人,就是中年人了。如果能正確的認識中年危機的真相,並且克服得宜,便能化危機為轉機,重新開創人生的另一境界。著者英國式的幽默與思考邏輯,令人一路讀來,莞爾不已,而在捧腹大笑之餘,書中的話也宛如當頭棒喝,讓人深思玩味,是值得一讀的成人心理小品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