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愛與管教

文:魏春枝、張耐(靜宜大學兒褔系教授)

.勇於管教(The New Dare to Discipline)

著 者:詹姆斯.杜布森(James Dobson)
譯 者:許惠珺
出版者:愛家文化基金會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第一版中文)

  許多父母常有類似的感觸:「我的孩子長大了,我管不了他!」「我的孩子變得不聽話了!」「我的孩子既叛逆又愛唱反調,怎麼辨?」其實,所有的孩子曾經都是乖巧的幼童,怎麼會頂撞父母呢?向來只穿父母購買的衣服的孩子,怎麼突然打扮得奇裝異服呢?依附在身邊的孩子,怎麼變得陌生了呢?事實上,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個性倔強的孩子在成長的階段中有時會公然向父母挑戰且傲慢地違抗,原因不是因為敵意,而是想知道父母設定的界限為何,以及父母能否維持住這些底限。父母若無法面對孩子的挑釁時,很可能會產生很多親子間的困擾。

  在二十世紀中期,教育人士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有明顯分岐的主張。由起初嚴厲、權威式的管教至完全開放、放縱式的教育。前者使孩子飽受恐懼、羞辱和控制,後者則養成孩子任性、放縱和霸道。這兩種極端的管教方式都讓孩子的成長留下負面的影響。

  美國知名兒童心理學家杜布森博士(Dr.James Dobson),在他的第一本書《勇於管教》中建議,父母若想養成誠實、快樂和善和有自制力的子女,就應該從小教養他們。「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未盡到教育的責任,就不能期待將來好行為會奇蹟似的出現在孩子身上;如果父母放任孩子為所欲為,絕對培養不出孩子自我管理的自制力。」因為父母教什麼,孩子就學什麼。著者有系統的介紹五種有效管理孩子的方法:

(一)培養孩子對父母的尊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也是最早的社交場所。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會影響日後他與別人相處的態度。若要孩子在青少年期仍能接受父母的價值觀,父母就必須在他幼小時贏得其尊重。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自尊,避免嘲弄他或在朋友面前使他難堪,否則青少年期會有叛逆的心態。

(二)最好的溝通機會在衝突後
  當孩子有頑逆違抗行為時,父母應掌握局面適當地給予管教。事後孩子會有害怕和退縮的現象,此時父母應表露溫暖和愛意來解釋管教的原因,並且說明下次要如何避免。同時父母也應該聽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內心的委曲。

(三)控制、但不嘮叨
  許多父母常用吼叫和嘮叨來傳達訊息卻往往根本行不通,反而不如用行動來要求孩子的行為比較有效。而父母最成功的控制方法,就是讓孩子明白事情的重要性,了解不當行為會有什麼後果。

(四)不要給孩子太多的物質享受
  「得來容易就不會珍惜」。孩子若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唾手可得,就不會心存感激;父母若從不拒絕孩子的要求,反而養成孩子揮霍無度的生活習慣。祇有當孩子體驗過被剝奪時,才能激發擁有的喜悅和滿足。因此,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有時候最好的答案是:不。

(五)在愛和管教之間取得平衡
  心理學證明過分的溺愛會妨礙孩子的情緒表現,過度保護會影響孩子的成熟發展。父母倆人的權威也應避免雙重標準,因為截然不同的管教方式會導致孩子生存在夾縫中,為日後青少年期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本書共分成十一個章節,主要強調管教的原則和管教疑難問題,如何提供合理的獎賞辦法來改善不良行為。著者也呼籲老師和父母應該認識孩子的學習障礙,依照每個孩子特殊的因素和共同的特徵來施教,訓練孩子的心智和品性,不要讓孩童求學時自我形象受到傷害和心靈受到壓力,這些都會在長大後的個性中反映出來。

  本書著者也是美國愛家機構的創辨人,他提醒父母應教導孩子對「性」負責任,同時教導「性可以很美好,但也可以很危險」。杜布森博士認為父母應掌握適當時機,主動的教導孩子「性知識」,因為「如果父母不教,將有別人會替你教,而且可能會教得跟你的價值觀完全不一樣」。

  《勇於管教》一書,不但適合為人父母對孩童發展階段的管教,也提供學校老師教學的材料,更讓所有基督徒信仰的家庭依據《聖經》來管教孩子。「因為主所愛的,祂必管教」、「你們為人父母的,責罰兒女不要過於嚴厲,也不要過分苛求,要照主的教訓養育他們」。著者相信,今日家庭遠離《聖經》的標準,因此造成社會混亂,若父母老師能勇於管教孩童,社會就會重現「約束」、「良善」、「尊重」和「和諧」。


.轉個彎一樣有路走-讓孩子自信過一生
(The New Hide or Seek:Building Self-esteem in Your Child)

  這些年來在輔導室裏見過許多學生,這些大孩子有的缺乏自信、甚至自卑,面對人際關係或前途生涯感到徬徨困惑。為什麼這些孩子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覺得自己不被人愛,也不可愛?這些孩子為什麼自我懷疑、內心孤寂,而且自卑、缺乏自尊?

  根據美國「愛家機構」的創辦人,也是知名的心理輔導專家杜布森博士的觀察研究:主要是父母的教養態度與管教方式所導致。當然學校的情境也會無意間瓦解孩子的自尊。因為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但家也是最會傷人的地方。許多成人雖然愛孩子,卻不尊重孩子。有些父母因個性粗魯而未能敏銳覺察孩子的感受。有些父母則因工作忙碌而身心疲憊,使得孩子都擠不進父母的時間表。還有時父母本身覺得不夠完美而產生懷疑與自我責備。有的因孩子眾多,子女被瓜分了愛。這些不好的童年經驗是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四個「障礙」。

  著者在他的第二本書中特別提醒家長注意,當孩子感覺自卑時往往會有六種行為反應:退縮、反擊、扮小丑、逃避現實、認同別人以及補償作用。這些心理防衛機轉並不健康。要知道「有千百種方法可以讓一個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心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因此著者以許多實例來說明建立孩子信心的四大策略:

(一)營造一個可以培養自尊自信的家庭環境
  孩子最初的自尊來自父母的肯定,自信則來自父母的愛。但是許多父母由於生活忙碌而引起疲憊與易怒,接著會導致冷漠與疏忽,如此孩子就會以為自己不被真心關愛與尊重。

(二)拆除一些不當的價值觀
  社會上存在著許多不正確的價值觀,比如:「美貌」是衡量人類價值的金幣;「聰明」是衡量人類價值的銀幣。許多父母就不能免俗地拿孩子和別人比較。誰的孩子最漂亮?誰的孩子最聰穎?那個孩子最會唸書?那個孩子最會唱歌?子女占上風,父母就到處炫耀。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認知。此外「電視」也是每個家庭的挑戰。父母想用電視來吸引孩子,過了一段時日後「電視會變成父母,而父母卻成了陌生人。」

(三)積極正向地扮演好父母角色
  想教養出負責任的孩子,就得從小適當地訓練與管教。事先設定界限與規矩,避免過度依賴與保護,並且按部就班地參考書中策略,從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一直到成年期來建立孩子的自尊、自信。並且教導孩子和善待人。

(四)為青春期做好準備
  「把一個沒有技能和知識,不懂得『截長補短』的青少年送入青春期的風暴中,等於赤裸裸地敞開他的自尊,任外界宰割。」因此父母要從小為孩子以後的青春期、狂飆期做準備。父母要能充分了解青春期子女的特質與困擾,並針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與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體系,幫助孩子面對人生的風雨與成長的挫折。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簡明易懂的親職教育圖書,書中每一章節都有疑難Q&A,父母親可以靈活運用書中建議的策略。尤其適合有虔誠基督信仰的父母,因為著者在書中引用了許多《聖經》的經句,並且盼望父母親能忠於上帝、尊重權柄,心靈謙卑地以上帝的誡律來教養孩子。

  本書的原文書名是「The New Hide or Seek」每個孩子生來都具有價值、有尊嚴、也有權利,應受尊重。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是會「躲」起來,還是會「找」出路?就看他是否有自信,「轉個彎一樣有路走!」而且可以走得更穩健、更美好。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