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魯瑪克部落的長老「田爸」,擁有一身好手藝,藤編、雕刻還有編織,全都難不倒他。天生擁有藝術細胞的他,可以將撿拾到的一小段漂流木,慢慢琢磨成一只兼具美觀與實用的木杯,心血來潮時,雕刻刀揮舞個幾下,一朵朵具有生命力的野百合也隨之出現。
當我們談到田爸的「作品」,他或許會反駁,「就是生活嘛。」不過,擺放在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櫃子裡的成品,至今還是沒人捨得用。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行政秘書楊素枚望著田爸離去的背影,耐心地介紹這位素人藝術家,還有他為數眾多的「作品」。從一旁同仁此起彼落的聲音「一定要說服田爸到社大開課」,從殷殷期盼的眼神可以得知,部落裡的人才,就像未經開墾的礦山,要慢慢挖。
融入當地生活的第一指標
由此可知,南島社大的講師群,多是經過與當地居民長時間互動,所聊來的。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執行秘書劉錦美轉述學員曾發出的讚美,「新移民要融入台東生活,南島社大絕對是第一指標。」因為從這裡,可以認識不同領域的生活達人,可以同時滿足學員一邊學習、一邊拓展人脈關係的需求。
對此,曾被媒體形容「以四書五經種釋迦」的王旭朗,感受特別強烈。當他決定回鄉承接父親的釋迦栽培事業時,周遭友人無不頻頻發出疑問,「這樣好嗎?」然而,迎面襲來的諸多疑問,就是難以淹沒早已在他心中埋下的種子,召喚著回鄉務農的種子,並且日益茁壯的種子。
回鄉的第一年,王旭朗完全遵照父親的做法種釋迦,包括,撒農藥、施肥……等所有有助於釋迦生長的步驟,從不馬虎。只是,每天勞動的生活,非但沒有促使身體更有精神,甚至一天比一天累,皮膚還因此起了發癢難耐、紅腫的疹子。他怎麼也沒想到,對土地不友善的行為,怎麼也會反映在自己身上?
於是,王旭朗與妻子周慧真決定,逐漸減少釋迦田裡的用藥量。他們從2000年開始逐年減少,5年過去已完全不需使用農藥,就能將釋迦種得又好、又漂亮。他笑說,「從慣行農法到自然農法,南島社大是背後的大功臣。」在有機農耕課,學習防蟲害技術;在生機飲食課,了解生態與生機如何共享並存,還有許多前人的自然種植技術,也都是透過社大學員的交流,一一知曉。
而「南島社大提供學理的基礎,還要落實到生活中,才算有學到。」隱藏在王旭朗憨厚臉龐背後,是一股堅持到底的魄力。除了談論農事,他還分享「使民以時」四個字之美,以及背後的意涵。而重新詮釋與運用老祖宗智慧之美於農事上,讓他得以懷抱著愉悅的心情走進田裡,至此,劉錦美還意外發現,「愈忙的農夫,課上的愈多哩。」
就這樣南島社大的課愈開愈豐富、參與的人愈來愈多,而各類的產銷班也慢慢出現。王旭朗也在完全不使用農藥後,正式將果園定名為「源緣園有機釋迦果園」,還在台九線旁設立販售釋迦產品的營業空間。傍晚時分,他剛開著小貨車回店裡,椅子都還沒坐熱,一會兒就要拉下鐵門到社大上學去了。其實,不是他們夫妻倆不怕累,而是更在意「每天懷抱著怎樣的心情,走進果園。」
運用行動課堂,解放在地知識
如同田爸、王旭朗夫妻般的南島社大學員不在少數,但修課的意願卻還是難以普及。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劉炯錫指出,「除了先天狹長地形的限制外,後天環境不甚理想的影響更大。」當地方政府不拿出配合款經費,導致南島社大的營運出現困難,受害的是誰?
南島社大的營運,同時面臨先天與後天的限制。以有16個鄉鎮市的台東縣來看,目前開課的地點只分布在6鄉鎮市,不過,劉炯錫相信,「先天地形的限制,只要努力在各鄉鎮設立服務點,都可以逐漸化解。」但是,地方政府支持不足的後天限制,除了日益拉大資訊落差外,對於長期大力倡導的喚醒公民意識,也是一種諷刺。
面對社大的師資、交通與經費問題,劉炯錫不諱言地指出,「其中經費不足,為公民社會最大的敵人。」根據他長期的觀察,社區大學的預算編列,比高等教育少兩個0,當社區大學連基本的資金運用都有困難,「文化公民權」又將以何為利基,逐步發展?他嚴厲道出,「這根本就是個不公不義的社會。」
產學合作 重建石板家屋
劉炯錫承認,「自己無力解決現實發生的結構性問題。但是,每當想起當年在台東市長賴坤成的熱心促成,以及興辦社大的熱情,腳步就是停不下來。」因課程而延伸出的「南島採集館」,是社大延續部落傳統的平台,也是尋求財務自主的機會。而「拜訪魯凱神靈部落」的關懷參與之旅,就是以此為基礎,一同重建達魯瑪克部落的主體性。
在進入達魯瑪克部落前,頭目古明德會先以傳統儀式祭告守護神,祈求平安。隨著頭目與部落耆老一同拜訪達魯瑪克舊部落,無論是坐著聽歷史事件與故事;用心品嚐族人採集的山林野菜,都是絕佳的原野趣味。將自己融入部落,親身體驗部落為生存而與生俱來的採集智慧、搭建石板屋的知識與技巧、還有從「吃」直接體驗傳統部落的飲食與智慧等無形文化資產,南島社大正大加使力,透過當代人的詮釋,讓前人文化的多樣性得以流傳。
這一天下午,劉炯錫與南島社大的同仁,一起造訪當地知名的酒店,洽談產學合作事宜。幾個小時過去,他一句「待會見」,讓才剛各自駕車駛離酒店的同仁,又再次相聚於市區的簡餐店。從言談中得知,在社大正式開課前,行政人員間的密集討論是需要的,而一本厚厚的選課手冊,正是他們獻給學員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