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話題充電站-台灣建築文化向前走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座談會中討論台灣建築如何邁向國際舞台  建築是一種思想、一種靈魂、一種哲學更是一種文化,建築家把他所感知的精神世界,藉由建築介紹給社會,開展出更宏遠的世界觀。木馬文化的新書《台灣的世界級》,特別舉辦座談會探討「如何在台灣打造世界級的優質環境?」以產、官、學的角度為出發,除探討發展世界級建築的契機外,也針對如何藉著公共建設把台灣推向國際社會為討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陳其南在會中表示,台灣要邁向世界級建築「獨特性」很重要,目前點狀的發展進步很多,但是從整個面看來則慘不忍睹,他並強調建築、藝術與文化應該是息息相關,並且是每個領域都必須關心的課題。

建築獨特性勝過一切

  全世界的國家都非常重視建築文化帶來的觀光潛力,而台灣每年花上千億的錢在建設上,但建設出來的品質既無文化價值,也毫無觀光上的效果。所以,在種種限制下,我們或許可以思考,如何藉由公共建設將台灣推向世界級的目標?

  「台灣建築過去的發展傾向實用性,更重於美觀。」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徐明松分析,這是社會上結構性的問題,過去台灣代工業興盛,只講求有遮風避雨的地方就足夠,一直到台灣發展出自有品牌後,才開始注重建築物的門面。

  台灣屬於高密度人口與海洋文化地區,重視建築的實用性,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下,「台灣的地景景觀是不得不的情況。」徐明松說這裡看得到原住民、閩南、客家、西洋、東洋,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新現代純粹主義等多元糅合的各種建物,唯獨缺乏主題性與協調感,結果反而讓台灣的建築整體看來都變醜了。但他並不因此而感到沮喪,反而覺得「臨時性」可能是下一波創意的基礎,如果能從各項差異中找到自己的特色,用醜挑戰美的思維也是建築結合藝術的展現。

3.林洲民說台灣建築最珍貴的在於有動人的故事  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林洲民認為,建築物的獨特性勝過一切,台灣的建築只要找出自己的故事,不用發展成法國的香榭大道也會很迷人。他分享看見在簡單建物中的檳榔西施,「從這裡看到台灣人強韌的生命力。」他微笑地說,台灣本身的劇本太好了,只要找出特質就有走向世界級的可能。

挑戰世界級建築能力?

  「了解土地是深入建築的起點。」徐明松提出台灣不應該只重視建築本身,更應該以整個都市的空間規劃為發想,注重歷史傳承的工作,創造出優質的環境。建築師雜誌社副社長兼主編林志崧認同,從都市景觀思考建築物的想法,他同時提出,建築師心態的調整也很重要。

  世界知名的西班牙畫家達比斯曾說:「畫家有兩種,一種是繪圖的,一種是思考文化的」,他的意思是說,有些畫家只在乎在繪畫形式和技巧功夫;但有些畫家則不甘只是做畫工,更要往前走去思考人的問題,這就是思考文化的畫家。而建築師也能以此做概括的區分,願意深入了解文化與周邊地理景觀的建築師,所呈現出來的作品意象才會有地方的特色。

藝術與工程成就建築的發展

陳其南說建築是藝術也是工程  空間是人與人相會的地方、理念溝通的場域,如何將文化與藝術的可能性寄託在空間的規劃上,需要更多的思考與激盪來成就。陳其南提出建築是藝術,也是工程,以藝術的觀點來看,建築是市民美學的觀念;但以工程面來看,一定要先有空間的規劃才會發現軟體的不足。

  而建築如果能以文化為基礎,在硬體與軟體間的彼此尊重下,才有機會發展成永續經營與邁向世界級優質環境的可能。


公共建築掀起觀念革命

躍升的台灣建築

文/揭陽

  「建築」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在充滿移民性格的台灣,每個遷徙的時代仍然留下了許多精采的公共建築。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否成熟,有無擁有成熟的建築文化,就是重要的文化指標之一。在建築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公共建築」可說是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因為「公共建築」可以跳脫商業機制的束縛,讓充滿理想的建築師盡情發揮,進而成為帶領建築技術向上提升的指標和試金石。

  正因為「公共建築」充滿了理想性,連帶造成了不可輕易跨越的鴻溝,使非學建築或文化史的一般民眾,很少人會在城市中細看每棟建築物的設計、建構方式,或是與鄰近景觀的協調性,也使許多發展不夠成熟的都市,持續任由地主興建不融入市景的樓房,和有線電視業者拉架起浮亂在半空中的纜線,自行演化、變形,靜待市民意識的覺醒。

  十年前的台灣,佔公共建築大宗的政府官舍,在前朝主政者好大喜功的陋習下,幾乎全都是制式、醜陋的水泥巨物;可喜的是,十年之後,隨著政治、金融自由化的腳步,台灣的公共建築,似乎也開始覺醒,在許多懷抱理想和創意的建築師努力下,台灣允許民眾自由進出的大型公共建築,造型開始姿態萬千,與台灣自然天成的地貌天景逐漸融合,讓台灣呈現在國際間的公共建築,不再只有「中正紀念堂」而已。

  當然,在許多求好心切的建築師眼中,台灣的公共建築,離「世界級」還有一段差距,而事實也的確如此;不過,至少在創意和企圖上,台灣的建築師們對台灣公共建築的想像和努力,這十年中,的確是有非常大幅度的進步,也使台灣公共建築的未來,充滿了許多向上躍升的可能性。

  建築師的創意和理想有長足的進步,但令人惋惜的是,政府的想法和制度的進步速度,顯然沒有跟上台灣建築團隊的向前腳步,仍然是以「防弊」和「不要圖利他人」為完成公共建築的前提,未能將人類文化發展最重要的工藝視為政府的形象投射,明明握有龐大的行政資源,掌控了相當比例的環境設計業務量,卻以「願者上鉤」的態度,營造出惡劣的公共營造環境。無論在法規制度、機關作業、建築師遴選、設計費率、工程招標制度、監造制度、書圖約束力……等方面,政府有太多的改造空間,如果沒有首長戮力實行,延攬專業人才,開再多的國際標,恐怕都無法讓台灣的公共建築躍上「世界級」的地位。

  幸運的是,這些沉已久窒礙,已經漸漸有鬆綁的跡象,也讓台灣的公共建築發展,露出令人欣喜的曙光。台灣絕對有「世界級」的建築技術,台灣的建築師也絕對有「世界級」的創意與理想,衷心期望政府也能早日有「世界級」的觀念和眼光,打造出真正「世界級」的台灣建築。

1.禾怡國際文化林芳怡4.徐明松認為建築的文化需要從教育著手5.林志崧提出從都市景觀思考建築物的想法


南投縣潭南國小、民和國小

校園重建新典範

文/顏谷柔

從民和國小的大門開始,我們可以感受到建築師刻意經營的特殊空間感受。左側為錐形屋頂造形的普通教室,右側為專科教室。(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看到這樣的校園,才會驚覺,原來我們太習慣接受傳統了,太習慣一成不變,在傳統校園的成長之下,從來沒有想過校園應該怎麼蓋,看了潭南國小、民和國小以及許多重建區的校園之後,會讓人感觸良深,畢竟,他們是在付出慘重代價及艱辛重建後,才能享有這樣的校園空間。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讓位處台灣心臟的南投縣飽受重創,重建工作百廢待舉,來自台灣甚至國外的友人紛紛投入重建工程;半年之後,又遇上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許多機緣讓不少人與南投有了更深的接觸,越來越多人在此付出體力,也貢獻智慧。在龐雜的重建工作中,校園重建樹立了不少新典範,這些校園打破了傳統建置,重新思考適宜學子的教育空間,企圖營造輕鬆、人本的學習環境。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潭南國小及水里鄉的民和國小就是其中的代表。

  潭南國小建築師姜樂靜表示,「整個社區,整個山都是他們的學校,我們只是提供一個有屋頂的地方而已。」這樣的一席話,點出了參與校園重建建築師的心情與終極關懷。也因此,一座座不一樣的校園落成,與重建區的子女及家長產生新的連結。姜樂靜引用布農族所特有的建築元素,以布農族家屋的形態呈現,而且還與社區空間相結合,讓校園也可以成為一個聚落情感交流的場所。

  由林洲民建築師設計的民和國小則又是另一個典型,在這裡沒有紅土操場,也沒有混凝土的司令台,他以「緣建築」的理念貫穿設計主軸,營造的是師生平等互動的場域。對於學童來說,這像是一個真實的童話世界,因此本案曾獲「遠東建築獎九二一校園重建特別獎傑出獎」、「英國年輕建築師設計大獎」、「日本JCD設計大賽銅牌獎」等多項獎項,實屬難得。

左側為民和國小健康中心和音樂教室的狐形屋頂量體,右側為專科教室。(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因為九二一校園重建,讓保守封閉的校園空間展現新的風貌,這個開端,也為其他校園產生了示範作用,讓建築師樂於投入校園建築的創新工作,加上開放多元的教育理念,可以想見,以後的校園可以不再冰冷,從學習環境的改變,讓人相信,在此滋長的學子們,定能展現新的氣象。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