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澎荷初會400年 重回現場開拓視野

文:揭陽

照片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的「澎荷初會四百週年紀念展」,11月20日起為期一個月展出,總統陳水扁、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在開幕時都蒞臨澎湖首展,率全台22處媽祖廟代表參拜天后宮,也讓台灣與荷蘭的友誼400年後在澎湖重現。

澎湖天后宮 荷蘭人登陸點

  四百年前荷蘭人來台,最先登陸的地方就是澎湖馬公天后宮,也是第一次讓台灣澎湖躍上世界史的版圖與世界接軌。陳水扁總統在文建會陳其南主委、澎湖縣賴峰偉縣長、天后宮楊國夫主任委員及全國各地22位古蹟媽祖廟代表陪同下,和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代表胡浩德一起見證這段歷史;陳總統並指出,早在當年荷蘭及歐洲人踏上澎湖馬公島的那一刻起,台灣歷史已開始寫下嶄新一頁,希望藉這次活動,讓大家對這段歷史有深層了解,也更清楚台灣全球化的腳步早在那時就已展開。除了開幕式外,陳總統並主持澎湖天后宮400年「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古碑的再現儀式。陳總統表示,這塊求退的紀功殘碑,是十七世紀台灣歷史開端的最早見證,更是天后宮之寶、台灣之寶、世界之寶,也象徵著台灣與荷蘭開啟友好的見證;歷史在前進,我們對歷史的認識也在前進,檢討歷史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過去」,更讓我們了解當今世界局勢與台灣處境,對台灣主體性意識的建構有不少的省思。

  此項由文建會、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及澎湖縣政府共同舉辦的「澎荷初會400週年-台灣全球化的歷史開端」系列活動,包括「全國各地古蹟媽祖廟代表參拜台澎第一座媽祖廟天后宮」、「歷史場景重現--荷蘭人初會澎湖天后宮」、「400年古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重揭儀式」、「十七世紀活躍在台澎海域的荷蘭人特展」等。

四百年紀念展的意義

  全程主導該展出的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在開幕日指出,去年國立故宮博物院與中時報系合辦的「福爾摩沙展」吸引了35萬民眾參觀,讓他感觸良深,因此當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處長胡浩德與策展人羅斌帶一些「17世紀荷蘭人在台灣生活的圖片史料」來找他時,他認為這些史料對詮釋台灣全球化意義相當深遠,因此就將之定位為「台灣娘媽見證大航海時代的台灣」。陳主委強調,這次活動不只是站在台灣的觀點來舉辦,而是以17世紀歐洲航海時代的全球化觀點,來考證台灣當時的歷史與地理角色,這也證明台灣在歐洲黃金時代,無論是荷蘭從非洲過印度洋經南亞來到台灣,或西班牙跨越大西洋到美洲,再輾轉經阿拉斯加,從日本來到台灣,都可見證17世紀歐洲兩大海權霸國同時佔領台灣,並以此作為貿易與轉口的中心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亞洲據點;當時,台灣還是第二大賺錢的地方,可見「台灣老早就是全球化的中心」。

  陳主委說,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02年成立,兩年前在荷蘭曾經舉辦過紀念活動,正因為這是一段很重要的歷史,而台灣也是在那時開始浮現於國際舞台。文建會是特別選在荷蘭人登陸澎湖四○○年的時候,舉辦系列紀念活動。陳主委指出,十七世紀之前,很難在中文文獻裡找到有關「台灣」的記載,隨著荷蘭人到澎湖、台灣,才開始有文獻記載有關台灣的歷史。事實上,如果不論文字種類,熱遮蘭城日記比起清代找到的文件,對於台灣的描述更為扎實、詳細,所以,如果要論台灣歷史,實在應該從那時開始。台灣站在全人類的角度,把自己的歷史連接起來,不是從中國來看台灣,「去中國化」也不等同於非得建立另一個民族;但是,單從中國史裡來看,很難跟文藝復興、啟蒙思想等現代性有所連結,也使得我們的孩子到了高中仍無法銜接人類文明史的發展。荷蘭人來台,帶來了地方議會制度、民主化思潮,在台南建立了彷彿海市蜃樓般美麗的安平古堡,讓台灣得以體會荷蘭黃金時代的燦爛,如此歷史就得以銜接;但是若單從中國史來看,台灣要到十九世紀才啟蒙,那麼之前的歷史就出現一段空白。十七世紀世界二強:荷蘭與西班牙,只有在台灣交會,二個海上霸權國都看上台灣的優越樞紐位置,一南一北各自發展,最後西班牙人被荷蘭人趕跑,這樣的勢力消長有如西方實況具體而微地在台灣重現。而台灣、荷蘭與西班牙交會的歷史,對於台灣史的研究來說,是相當精采的資源。

「澎荷初會四百週年紀念展」
相關網址:http://www.cca.gov.tw/autocue/holan/holan.htm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