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南白河在地企業所捐贈的張慶芳紀念圖書館,以白河國小校園北側為基地,於2023年8月11日落成啟用,隨著陣陣蓮香的飄揚,將現代知識與在地豐厚的文化,緩緩吹向在地居民的心裡。

明亮的黃色建築體從臺南市白河國小的左側延伸至馬路邊,一片片輕透明亮的落地窗宛如藍寶石般醒目,還有兩道如木棉花苞般的橘色粗梁支撐左右,這是臺南市白河區上最新的地標―張慶芳紀念圖書館。
由在地日大漁業集團董事長張志育以父親張慶芳之名所捐贈的白河圖書館,不僅是小鎮上美麗的一道風景,也期許能成為「蓮田上的知識方舟」,運載著小鎮子民,航向文化底蘊的中心。
1億的圖書館 寬闊明亮的知識堡壘
從2023年8月中開始,在白河區以及鄰近地區的居民閒談間,時常出現這麼一句話:「你有沒有去看過那座1億的圖書館?」
這座民眾口中「1億的圖書館」,正是張慶芳紀念圖書館,亦是白河區僅有的一座圖書館,由企業家資助1億元建築而成,更請來曾參與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設計的知名建築師陳永興規劃設計,無論是外觀、內在建築硬體,都與大眾印象中傳統的圖書館截然不同。
由大片落地窗取代牆面,讓南部的暖陽能盡情的向內揮灑明媚;走向2樓的挑高設計,則以寬闊的木質階梯搭配書架,層層布置出不同的閱讀角落,既有「蓮鄉媽媽說故事」的平台,也有可席地而坐的閱讀區。
拾級而上,入目所及是由在地藝術家施炳煌所贈與的油畫畫作「展」,畫布鋪展著一朵盛開的蓮花,以此祝賀圖書館能持續的開展、發展與擴展。
談起這座圖書館之所以被稱之為「1億的圖書館」,白河區區長董麗華溫煦說道:
「這是我們在地的遠洋漁業企業家在他父親去世後,以父親名義捐出1億元所蓋的圖書館。」
1億新臺幣,金額非同小可,捐贈項目的選擇其實很多,但張志育卻對圖書館情有獨鍾,理由說來也很簡單―因為圖書館的使用不分年齡,最可以受惠予在地居民,讓他們體驗閱讀帶來的美好。
層層跌宕 美意成就不易
企業家的美意雖然動人,然而張慶芳紀念圖書館的籌建過程卻是一路坎坷。「設計完成之後,經歷10次流標、3任區長任期,才終於圓滿完工。」董麗華表示,自己是見證圖書館落成的第3任區長,也見證了這座圖書館一路走來歷經的挑戰與困難。
由於2019年初,有大型企業預計在南科擴建新廠,因此建築工人大多集結到南科去,民間開始大量缺工,而缺工背後更挾著工資調漲、難以承標之苦。
「前任的區長也是工程背景,為了能支付工資,不得不在原始設計上縮減預算,比如捨棄昂貴的原木建材。」董麗華回憶當時,即使次次修改,但卻也次次流標,「張董事長甚至不捨地跟我們說,如果不夠錢,他可以再捐。」最後,在區公所微微上修每坪報價之後,才勉強將工程標出去。
「標出去之後,又遇到COVID-19疫情,建材物價大漲!」主任秘書李至彬仔細計算,倘若再晚幾個月,在疫情間或疫情後才標出去,價格至少還要再多個5,000萬元才蓋得起來。雖然,在籌建初期遇到種種困難,仍沒有澆熄想為在地居民建造圖書館的熱情。
先前雖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但好事仍需多磨,李至彬表示,建築本體是完成了,但中間多次更改設計圖,加上建設期間消防法規有所更改,因此在取得使用執照以及消防安檢合格上,原本按照一般流程僅需4個月至半年的時間就能完成,卻在不斷補件、增改設備之下,竟然耗費將近1年的時間才取得使用執照,並通過消防安檢,一路走來實在不易。
特設樂齡專區 打造老幼適宜之處
終於落成的張慶芳紀念圖書館,取代了區內於1988年建造的老圖書館,也進一步完整了在地的需求,提供民眾全新的閱讀場域。
從臨時區公所辦公室走到圖書館的路程,只隔著一條雙線車道,這短暫的路途不夠董麗華將圖書館的美事說盡。走進圖書館,自動門緩緩打開,董麗華朗笑著說:「這扇門其實是蓋好之後又改過的。」
而這一變動,來自捐贈者的細心觀察。董麗華回想當初落成之際,捐贈者張志育在參觀之後,顧及在地老年人口眾多,原本的玻璃推門太過沉重,為了體恤長者,因此提出修改成自動門的建議,「張董事長的用心,可見一斑。」
細數白河區居民的年齡層分布,65歲以上長者約占28%,換算實際人口,在總人口25,000多人的白河區內,就有7,000多位長者,因此圖書館在空間設計上,除了規劃當代圖書館最重視的親子閱讀區之外,還選擇採光最佳的圖書館左側空間,以1樓近3分之1的大面積特別規劃出樂齡區,讓長者在閱讀書籍之餘,還能欣賞窗外的朵朵蓮花,景色伴書,好不愜意。
館員貼心為樂齡區精挑細選養生、種植等相關書籍,就連桌子也特別選擇傾斜的桌面,讓長者能將書架在桌子上,不需低頭就能舒適的閱讀,全方位的圖書服務,為樂齡族群打造舒適自在的閱讀環境。
董麗華笑言,正是因為這番貼心,讓圖書館在招募志工時,很快就額滿,平均年齡落在65歲至70歲之間,「因為報名的人太多了,我們甚至緊急撤公告,還要面試篩選。」
志工賴秀顏談起自己到圖書館當志工的緣由,神情光彩表示,「這麼棒的圖書館要好好維持,一定需要很多人來幫忙,所以我就來了!」可見在地居民對圖書館的喜愛。
企業支持 特製在地文化家具
目前圖書館共有12名志工,大家每日各司其職,有人負責清潔打掃,有人負責上架與整理書籍,在這些樂齡志工的協助之下,已經開館7個多月的張慶芳紀念圖書館,天天亮麗如新,大面的落地玻璃透亮無痕。
圖書館共計3層樓,1樓為兒童閱讀區、樂齡區、資訊搜尋與新書展示;2樓則為青少年與主題書區,討論室與會議室也在同樓層供民眾借用;3樓則為開架閱覽區。
走在寬敞明亮的室內,董麗華輕撫著書架以及特殊設計的桌椅家具,開心介紹:「這些書架都不高,成人區的頂多150公分左右,兒童區的更低,方便大小讀者拿取,桌椅的顏色也都是特別經過挑選的。」
走到兒童閱讀區,桌面看似不規則,細看會驚喜發現,居然是一片蓮葉,而擺放在蓮葉桌旁的4張小椅凳,又分4個顏色,「有如木棉花苞的橘,阿勃勒花的黃,蓮花的粉紅以及蓮葉的綠。這是在地的家具廠商美雅家具特地以白河在地特色植物,專門為圖書館打版設計製造的。」期盼藉由室內裝置與擺設,呈現白河在地的文化特色。
走向大門入口的新書展示區,董麗華解釋,放置書籍的木棉花樹書架,亦是美雅家具特別為圖書館製作的,「名為『希望之樹』,希望能從這座圖書館中,看到白河的希望。」
細緻呵護 關愛相隨
在張慶芳紀念圖書館明亮的空間裡,處處可見設計師與民間業者的貼心細節,就連燈光也有所講究,特別裝置能調整明亮度的燈具,希望在不同的天氣與採光下,讓民眾享有舒適的閱讀體驗。
館方、在地廠商的貼心與用心,以及企業家的美意,確確實實地傳遞到在地民眾的心裡,大家對於這座圖書館的重視,更是有別於其他的公共空間。
區公所秘書周明仁回憶圖書館正式啟用的第1天,就接到民眾的「投訴」,抗議區公所是否用了廉價的建材,「否則怎麼才剛啟用,圖書館前面的牌子就生鏽了?」經過他們耐心解釋,民眾這才慢慢接受,原來刻有張慶芳紀念圖書館字樣的橫幅立牌,是建築師以現代美學的視角,特地選用特殊鏽面建材製作而成。
然而「投訴」至今仍常發生,幾乎每天,區公所都會接到熱心民眾的逗趣提醒:「牌面上都是鳥屎,張慶芳都在流眼淚了!」周明仁進一步解釋,自從發現鳥類喜歡停留其上與便溺後,區公所便每天請人清除牌面上的污漬,「但我們都是早上去清,黃昏眾鳥回巢的時候,又會再髒一次,然後很快電話就打進區公所來了。」
雖感無奈,然而區公所眾人在談及此事時,皆是會心一笑,一如董麗華所言:「這代表我們的居民都非常重視這座圖書館,時時刻刻都在照看著。」
歷史文化豐厚 傳遞在地之美
為了能讓這座以美善搭建、關愛相隨的圖書館發揮其文化功能,館方除了延續舊圖書館時期每週六白天的「蓮鄉媽媽說故事」親子閱讀時光,也在開館後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包含親子閱讀、樂齡手作,也舉辦過3次畫作與攝影的展覽。
「白河在地其實有很多藝術家,我們希望白河人都能認識他們。」董麗華進一步解釋,建築師在館內的牆面上設有許多吊掛畫作的軌道,開館至今,不僅邀請在地藝術家施炳煌來此舉辦畫展,也請來擁有許多白河在地學生的藝術家羅宇成於館內進行師生聯展。
「第3場是攝影展,展覽很多石灰窯文化的老照片。」董麗華認為,白河雖然只是一個小城鎮,但地景與歷史尤其豐厚,除了坐擁「蓮鄉」之稱,亦有六重溪平埔文化園區、關子嶺泥漿溫泉以及枕頭山的石灰窯產業,「未來我們也希望藉由這座圖書館,將豐富的文化歷史透過講座、展覽等各種活動,一步步的將白河文化之美傳遞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