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團體有捐書善行,博得社會形象。然而只是將書送往偏遠或貧困地區就可以改善民眾知識素養提升生活品質嗎?其實並不盡然。但臺灣在非洲前友邦馬拉威圖書館的一項捐書行動是值得參考的正面例子。
民國102年,來到遠在非洲馬拉威北部的姆祖祖醫院圖書館,可以看到整齊的書架上,有許多專業高價醫學書籍。從臺灣來訪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副院長范思善戴起老花眼鏡拿起一本外科手術教科書給隨行的幾位臺灣實習醫師看,他很感念也很安慰當年醫療團送來的書,如今可以嘉惠馬國。
范醫師指著一本書說:「看!有些沒開過的刀就可以照著這本書來進行。」在臺灣,開刀或看病還要拿著書來參考,也許是一種消遣醫生資歷不足的外行笑話,但范醫師是資深外科醫師,他說的確有許多知識和技術不足的時候,就要謙卑的參考前人經驗。
當年醫療替代役役男義舉
這些寶貴的參考書打開封面頁裡,都還看得到中華民國國徽,有些還有臺灣醫生的簽名。雖然對馬拉威人來說,不見得都了解那些中文名字是 誰,事實上這是許多臺灣傑出醫生貢獻出自己受用的愛書。每個中文名字都是來自遙遠的臺灣,都代表著專業的交流。原來,這些書都是10年前臺灣與馬拉威還有 邦交時,我們醫療團隊協助蓋醫院時,當時隨團的醫療替代役役男募捐來的。
看到姆祖祖醫院圖書館擁有這麼多厚重而昂貴的專業用書,也許外人會想像,這可能是某大財團或者很大的基金會才可以實現的。但實際上就是 起於一個人,那就是當時的替代役男羅一鈞醫師,身為替代役身分的羅醫師,其實不需要干涉圖書館的事,但是因為看見當地的迫切需求,雖然只是醫療界的新手, 卻不顧臺灣醫院體系的科層文化,以醫療界無輩分想法直接寫信給臺大醫院院長,得到在臺大募書行動的支持。
不只送書,連書架也服務到家

這個行動得到很多回響,書多到光是運費就花了十幾萬臺幣,連運費也是從臺灣募捐來的。 捐來的書帶給當地很大幫助,不但捐給姆祖祖醫院,還根據書籍屬性送往馬拉威大學醫學院以及北部的公共圖書館等等。羅醫師表示,臺灣的愛心不只表現在書籍 上,其中姆祖祖醫院圖書館的書架板凳還是我國農技團協助製造的。
羅一鈞醫師回憶這段經驗時表示,當時募捐初步考慮的是醫學書籍,後來擴大到非醫學書籍。在初步徵募選書時已經考慮到哪些書是優先適用 的,例如同是醫學書籍,心導管的教科書可能不是優先募集對象,因為馬拉威北部的姆祖組醫院設備與動這類手術的人才都還不到位,較難搭配實際工作。後來等到 書都到了馬拉威,羅醫師還與同事一起為這些書編目。
不是拍完照就功德圓滿

如果醫師不屑做一些事務性的事或者覺得能捐到書就功德圓滿,則這個捐書計畫可能也就和某些慈善計畫一樣,止於拍照博得社會形象後結案。可是羅醫師並未就此結束捐書工作,還從事許多後續工作,並協調大家的協助。
直到今日,雖然臺灣與馬拉威斷交了,許多有外交象徵意義的招牌也被更換掉了,但姆祖祖醫院圖書館內這些當時捐的書都還保存完整,並有在地專人管理。臺灣捐的書籍依然是這裡主要參考資料,10年前成功的募書計畫讓臺灣的愛心印象也依然深植人心。更感念的是,良好的管理讓醫療人員可以很快找 到與治療相關的專書,而不是成為一堆沾滿灰塵及長蛀蟲的潮濕廢墟。
其實多年來在臺灣偏遠鄉鎮的圖書館還是可能會出現沾滿灰塵與蛀蟲的狀況,捐書時未同時設想後續管理和推廣,往往不管書籍還是光碟,要不就是變成堆在倉庫無人管理,就是變成窗明几淨的另類蚊子館,落得長官視察時非常好的樣板布景。
據一位經常被財團和知名非營利組織採購捐書到偏遠地區的中盤商表示,好幾次捐書行動要採購時,因為要看起來數量很多,所以開出的條件是一定要用標價的5折做採購。在這種條件下書商當然也會看什麼書可以用5折出清,只要類目說得過去就可以。而採購者開的條件是這樣,可以想見被送書的單位將 會得到什麼書與多少書,以及究竟這些書會與實際需要有多大的落差。

羅醫師的捐書從頭開始都不是如此,皆以當地工作需要為主,雖然只是位實習的年輕醫師,卻勇於向臺大主管建言,爾後還進一步張羅後續分配與編目,讓所有寶貴的書能去該去的地方。他即使沒有修過圖書館學也沒有圖書館相關證照,但能夠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及擁有社會需求的敏感度更加難能可貴。
儘管現在已經是網路時代,但不是所有專業書籍都可隨便上網取得。更何況馬拉威迄今電力與網路訊號還是不穩定,鄉下許多人更過著無電生活,實體書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
施與受都是學問
馬拉威過去是英國屬地,所以臺灣醫生們使用的英文書仍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而筆者於今年去過馬拉威順便瀏覽了當地書店,發現這裡的書籍資源仍然非常有限,專業書籍更是明顯不足,實在不是在臺灣能想像的。由於國民所得約1天1美元,一般人要獲得這些專業書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
羅醫師現在服務於衛福部疾管局,在馬拉威服務過的經驗增加他的視野與格局,現今投入挑戰性高的感控工作,也不時代表我國處理國際事務。張羅圖書建置 館藏迄今已經10年,這是值得肯定的一次捐書計畫。而對於習慣接受贈與的社會,怎樣用平等的態度去施予,用共同參與的方式讓當地人可以自己站起來,則是這 項捐書工作背後很重要的服務理念。
現在有很多透過採購抵稅表彰善行的捐書活動,讓我們認知到捐書到地方是否能捐得適當,端看我們看見的是自己的榮耀還是他們真正的需求。 現在臺灣還是有很多偏鄉有新知資源的需求,而我們要繼續那種要求5折的清倉採購,亦或是構思細密如羅醫師這種完備的讀者服務,則是我們需要省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