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台灣文學苑-莫渝詩文爐火 永不止息

文:葉益青 照片提供:葉益青

莫渝詩作由苗栗縣文化局出版。  苗栗縣文化局在今年四月出版了《莫渝詩文集》五大冊,身兼詩人、散文家、評論者、編輯等多樣角色的莫渝,欣喜地分享這五冊詩文集「總算是把自己的作品做了一些完整的歸整了」。

  「我是一粒不被陽光照顧的微塵/固執於必然的莫可奈何」(1981),曾自比為微塵,莫渝堅持著在文學道路不變的執著。「小火自熄/卻將火種移自我們心中/引燃另座熊熊爐火/交織成一股永不止息的暖流」,溫暖的傳遞,亦是莫渝的創作精神。

遷徙的生活經驗

莫渝從十五歲時就開始創作  1948年出生在竹南的莫渝,本名林良雅。阿公原本住在中港溪海口附近,務農,記起當年返回祖父家探親,得先經過乘竹筏晃蕩過河的經驗,彷彿讓返鄉成了有特殊「儀式」的旅程,迄今仍然記得。等到父親成年,家道中落,舉家搬到五谷王廟附近。小學畢業後,莫渝每天乘火車從竹南到新竹就讀新竹縣立第一中學(建華國中)初中部,初中時期,即已經開始看《野風》雜誌、《飲冰室文集》以及古典文學、詩作等,畢業後,考上了台中師專就讀,在這段課業不重的時間裡,莫渝開啟了對文藝的愛好。畢業後分發,歷經貢寮、林口、板橋任職,北遷至台北,至今。

和笠的相遇

  師專一年級下學期,十五歲的莫渝在校刊上發表了第一件作品。二年級下學期,在《葡萄園》詩刊正式發表作品。因此因緣,趁著正逢暑假,莫渝從竹南到台北中山堂參加葡萄園三周年茶會,在會議上,認識了同是台中人的趙天儀。當時,趙天儀已經在台大哲學系任教,也曾出版詩集,前輩照顧了初出茅廬的後進。互留地址,開始有往來。此時,《笠》詩刊也已經創刊,在趙天儀返回台中時,帶著莫渝去參加了笠詩社的活動,也介紹陳千武和笠的詩作給他,情緣一牽三十多年,2000年時,笠三十五周年時,莫渝完成了《笠下的一群》,為笠之詩人做了整理與評論。和笠的往來,至今。

溫情與感激夾雜的風采

  和笠的交往,認識更多人,也有園地可以發表,莫渝認為並不是加入了一個詩社就會被影響,依然堅持自己的詩風。莫渝的作品一開始是接近現代主義風格,用語艱澀,他自己認為是在1970、71年間,開始「在我們的土地上」、「無語的春天」系列才逐漸成熟,也比較穩定。個性溫和的莫渝,寫作的基調也是維持著「溫情」。「寒流未來/爐火已旺/冬晚的酣醉中/有雪、無雪/我們都在傳遞溫馨」,溫馨是莫渝的基調。不管對人生、對社會,抑或反映現實,都擁抱相同的心情,就算是批評也是不慍不火,也成了莫渝給人的印象。

  作家洪醒夫曾說莫渝的詩「在淡淡的憂傷中托出生命的品味,有時卻能把生死幻滅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苦竹〉這首詩中:「你愛不愛聽,或者/愛不愛看,都無所謂/我還是老樣子/把身子儘量傾向你寫詩的/窗前//也無所謂春不春天/我為你披上一身永遠的綠/秋天來了/頂多掉幾片葉子/飄至你的窗下/仍舊為你守貞//緊挨你的住屋/我的根深扎泥土/這就夠了//沒有誰能移動/起風時/我更加溫柔地擺好姿勢/挑你注意」。詩中漫著淡淡的溫柔情愫。這股無畏於外在但卻自我堅持的精神,如同莫渝對創作的投注,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彩筆傳華彩

圖片  1982年時曾獲得法國在台協會獎學金赴法進修,莫渝對譯介法國文學不遺餘力。此外,除了持續詩與散文的創作,也不斷從事研究與評論,《彩筆傳華彩》、《笠下的一群》、《台灣新詩筆記》陸續完成。在詩的領域中,莫渝不僅僅堅持創作,也不放棄對史料的爬梳、整理,完成許多詩學的基礎工作。出生在竹南的莫渝,自九○年代以後,也持續參與家鄉苗栗文學的建構,編選了多冊苗栗文學的專書抑或讀本,讓生長的那塊土地對外發聲。

  「輕輕的風,別停止/吹過河岸,吹起微笑的漣漪/流向海洋的家鄉/輕輕的風,別停止/吹過城市,吹涼奔波的人群/緩和心裡的燥氣......河堤需要你的溫情」。看似靜默的莫渝,筆下有力的書寫,讓所愛的文學能持續地分享給更多的人,一起溫暖地沐浴在文學的樂趣中。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