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像的震撼─觀賞攝影展 學習與影像對話

文:編輯部

  閱讀,無所不在,除了文字之外,從影像中亦可啟迪無限的想像。有人看見歷史的敘事,有人驚豔於畫面的震撼,當然你也可以只是莞爾一笑。但無論如何,我們相信──與影像對話,是必要的學習之旅。現在就出發,看看近期有什麼值得觀賞的攝影展!

攝影家侯聰慧凝視自己早期的作品。(北美館提供)張才的鏡頭,樸實地呈現原住民生活。(台灣攝影博物館提供)《拆船場》(1985),畫面人物的扭曲形像,瀰漫著不確定的時空背景。(北美館提供)

失焦的瞬間 D-DAY諾曼地登陸影像展

  1944年6月6日,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戰地攝影師羅柏‧卡帕,跟隨第一批登陸的美軍,衝上奧瑪哈海灘,當時拍攝下來的照片,成為「諾曼第登陸」這個歷史事件的代表影像。他說戰地記者就是賭徒拿生命當賭注,更印證了他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靠得不夠近。」

  《失焦》以1942年卡帕重返歐洲為起點,說明他如何鑽過官僚漏洞,成功取得護照與採訪許可,跟隨美軍出發前往戰場。場景從倫敦延伸到西西里、阿爾及爾、諾曼第、德國,但他在行文間又以無比的同情心來看待戰場上流離失所的萬千人民。

  這一批珍貴的畫面,卻在送回倫敦沖洗時,因為工作人員溫度調控的疏忽,導致大部分都被燒毀。留下的幾張也變得模糊不清。《生活》雜誌刊載出這批照片時附加說明表示,因為戰場情況緊急,使得攝影者的手不太穩,照片也因此呈現輕微的失焦。卡帕否認自己的手不穩,但是卻決定把「失焦」這兩個字拿來當成自己戰場回憶錄的名稱。(地點:台大誠品店B1,展出時間:即日起至8月1日)

另一個角度 張才攝影紀念展

  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執行長蔡文祥表示,張才為人所知於1946年拍攝排灣族青年作品,讓他更了解攝影家拍攝機緣與環境,對於作品背後的形成因素輪廓更清晰。為提供對攝影史料研究有興趣學生與社會人士另一個觀點看攝影的模式,而不是僅憑轉述的文字來了解攝影與誤解台灣攝影發展環境或過度詮釋攝影作品。在這樣的動機底下形成這次策展的概念。於是當下與攝影家莊靈決定以「另一個角落」為題,忠於原味,以張才相本的4X6印樣照片為主,以照片原樣呈現創作過程。

  展出內容上則以張才作品較少人知道的白鷺鷥、少女人像及原住民拍攝記錄為內容,有別於老攝影家回顧展的方式,沒有過多文字的詮釋與評斷,以影像替代文字,更希望透過這樣原汁原味的家庭相簿呈現方式,瞭解攝影家創作歷程,同時也透過這樣視覺檔案的影像性質,讓大眾了解社會的記憶痕跡與過往歷史的脈絡。台灣攝影博物館指出,特別感謝攝影家家屬能無私貢獻寶貴的影像檔案,讓我們可以看到老攝影家為台灣社會所記錄最純真的年代,期待這次的展覽能呈現這位台灣紀實攝影家生命與影像的弦外之音。

  「期待這一次展出樣貌能提供攝影的一種可能模式與對話方式,因為攝影的可貴在於影像(照片),影像雖然代表的是一個「時間」片段的濃縮或是所謂的瞬間凝結,但是我們應該可以在影像時間的片段和快門瞬間找到可被閱讀的資訊內容,因為影像的價值存在於照片本身能提供觀看影像時所產生意義的長度,而非時間本身。同時解讀影像意義也能讓我們看到攝影真正的寫真事實。」策展人莊靈說道。

  張才攝影紀念展,除向台灣前輩攝影家致敬外,相對的也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台灣,也進一步了解台灣前輩攝影家的創作方式和史料。在台灣攝影家史料缺乏的環境中,這次可更完整的看到早期台灣寫實攝影剛萌芽時攝影家創作的方式和態度,讓大家可以比較清楚了解台灣攝影環境的變遷與影像作品完成時在快門前後影像關係與資料。從攝影預備館的角度來看,想一點一滴累積一些台灣攝影史料的收藏和建構完整影像檔案,希望能繼北美館張才展後,讓社會大眾看到前輩攝影家張才創作全貌以補遺珠之憾。(地點: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91巷17號1樓,展出時間:6月19日至8月15日止。)

人性迷宮 北美館典藏展

侯聰慧作品《龍發堂之一》。(北美館提供)  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2010年第二檔主題式典藏展,以《人性迷宮》為題,集結中山大輔、侯聰慧、洪根深、袁廣鳴、陶亞倫、劉世芬、薄茵萍、蘇旺伸等8位藝術家,共11件攝影、繪畫、木刻、裝置以及錄像等作品,作品年代自1983到2007年。

  其中侯聰慧的攝影作品《龍發堂之一》(1983)、《龍發堂之二》(1983),藝術家用相機鏡頭捕捉觀察精神病患的生活樣貌,而相紙畫面上意外發霉的斑點,加深了影像所訴說的故事性;侯聰慧的另一件作品《拆船場》(1985),畫面人物的扭曲形像,瀰漫著不確定的時空背景,同時也溶化了畫面裡分明的場景切分。洪根深的繪畫作品《我在人群中之一》(1989)與《黑色情結之十一》(1989),以水墨、壓克力顏料的綜合媒材運用,深重壓抑的黑色張力,突出社會中寂寞、無依的疏離之感,擁擠的人群更彰顯難以化解的黑色情結。

  北美館指出,藝術創作品向被視為窺探人性的方式之一,作品的呈現或論述總無意有意地透露藝術家本身的自我意識,或是反映人本性質中的善惡、曖昧與模糊性。這次典藏展以此發想,自典藏品中選擇8位藝術家的作品,試圖從其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經驗、創作媒材、語彙等,從中編織出創作者本身暗藏的澎湃情感與心靈密碼,藉由作品的呈現與展場的設計,在美術館中再現一座反映人性的藝術迷宮。(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時間:即日起至8月8日。)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