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思源埡口歲時記》讀後感

文:許淑英(靜宜大學學生)

著 者:徐仁修(撰寫攝影)
出版者:臺北市、遠流
出版年:民國八十五年

  打開<思源埡口歲時記>的第一頁,美麗的落葉,似乎重新燃起生命;高山上給人「頭冷心熱」的空氣,好像隨著書本,一頁一頁的飄進來;遙遠不可得的山野情趣,彷彿一瞬都全部「傳真」到我的眼前。

思源埡口-

  「思源埡口」,是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唯一連接的地方。夾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和「雪霸國家公園」之間,並且不屬於這兩個國家公園。思源埡口,正好是蘭陽溪和大甲溪的分水嶺;也是兩種氣候的分界,尤其是冬天,埡口北向,屬於東北季風的氣候型態,經常起霧飄雨,寒冷潮溼,埡口南向,屬於中部氣候,晴朗乾燥。所以,因著氣候的關係,兩邊的植物截然不同。

關於著者-

  著者徐仁修,曾經用了十八個月的時間,觀察野生獼猴。這次他用三年的時間,在「思源埡口」這方圓幾公里內,做自然觀察和記錄。徐仁修先生,是國內著名的自然寫作和攝影家。他的著作頗為豐碩,例如:<不要跟我說再見.臺灣>(錦繡出版)、<自然生態散記-太魯閣國家公園四時觀察記>(太魯閣國家公園出版)、<自自然然>(大樹出版)、<家在九芎林>(皇冠出版)、<福爾摩沙.野之頌>(遠流出版)。每一本都是著者體驗山野自然生命的真誠感動。

  這本<思源埡口歲時記>,用了三年的時間寫成,比起書店裏暢銷排行榜的書籍,有人幾乎是一季一書,寫的都是不著邊際,欺騙小女生感情的愛情故事,<思源埡口歲時記>的著者,似乎「傻」了點,居然願意花時間,待在荒郊野外裏,不怕蚊蟲咬傷,耐心等待其間的變化,捕捉完美。這種痴狂和工作的熱心,大概就是陳玉峰老師所說的「工作美感」吧?

內容大要-

  本書,以一年「四季」為篇章,分別序以命名為(春情)、(夏鬱)、(秋寂)、(冬息)。再用二十二個節氣為小標題,記錄其中的景色和抒寫當時的心情。配上精緻的照片,一本思源埡口的「天書」,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透過著者的用心觀照,透過<思源埡口歲時記>的解說,那本難以解讀的「思源埡口天書」,就變得不難懂了。應該可以這麼說吧,<思源埡口歲時記>,是「思源埡口天書」的「注疏本」。

  或許讀者們也可以在自己住家附近,甚至自家小小的陽臺上,做「自然觀察紀錄」。自己也可以嚐試透過文字、透過照片,把自己的觀察紀錄,寫成一本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小書,雖然這樣的書可能不夠精緻,自己拍的照片比不過專業攝影,但是,這樣的書,其生命力和親和力,一定可以超過<思源埡口歲時記>,因為這是自己用巧思和感情編成的一本書。況且,徐仁修先生寫<思源埡口歲時記>的時候,一定不是希望每個人看了以後,全跑到「思源埡口」去參觀、遊覽,而是希望藉著這樣的一本書,引發我們對自然保護、自然觀察的興趣,那麼,最棒的自然觀察地點,不就是自家附近了嗎?

讀後心得-

  原本以為:臺灣的四季不明顯,那有人家日本四季分明的美麗。甚至以為,山永遠只是單一的綠色。讀了這本書以後,才知道原來山像一隻「變色龍」,是隨著情緒而變色的。或淡妝或濃妝,或熱情如火,或冷酷無情,都因著心情的好或壞而決定,原來,山,也有情緒。

  雖然我喜歡大自然,可是「接近」山野,似乎是遙遠的夢想。雖然我也曾登上「臺灣百嶽」之一,但是,那是坐車到合歡山的「松雪樓」,爬上去只要十分鐘的「石門山」。一般來說,我只能到「森林遊樂區」之類的地方,吸收芬多精、舒展筋骨以外,真正人煙罕至的地方,我是無法親臨朝聖的,而真正絕美的地方,就在那幾無人煙的地方。因此,只有藉著<思源埡口歲時記>這樣的書籍排遣心中的渴望和嚮往。

  除了滿足我的嚮往之外,著者所要表達的一股憂慮,也是值得大家重視的。這是一種美麗背後的哀愁。人們常常用無限的慾望和無知,把土地弄得面目全非,忘記了人類和土地和整個自然共生共存的關係。

  美麗的「一葉蘭」,被人們盜採,而且一山又一山,非破壞到片甲不留不甘心。各種珍禽異獸,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口腹慾望而被帶走。山林裏盜林的聲音,傳到平地來,可是,管理單位說沒聽到。惡勢力不斷,我們只能坐在這裏,眼睜睜的看著屬於我們的土地被一寸一寸的腐蝕、侵害嗎?

  徐仁修先生有鑑於此,成立「荒野保護協會」,希望我們的保育自然觀念,能夠從小朋友建立起,若是小朋友從小有愛護自然的觀念,長大之後可能不會有唯利是圖、破壞自然的行為出現。臺灣才不會成為「鳥不語、花不香」的荒島,春天才有機會展現她的絕代風華,才不至於變成「寂靜的春天」。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散播「綠色觀念」的小園丁吧!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