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閱讀老建築-閱讀台灣古蹟 看熱鬧也要看門道

文:李乾朗 照片提供:李乾朗

台北保安街之紅磚樓房,近年新建大樓卻仍保存老建築之三樓騎樓,呈現新舊對比之美。   古蹟是歷史的見證,它有如錄影帶或錄音帶,凍結或保存了某一段時期的影像或文字紀錄。如果嚴肅來看,古蹟的重要性在於歷史見證作用,其美、醜反而是不重要的事。談到古蹟之美,指的是建築形式的美,包括造型、雕刻、色彩與工藝之美。事實上,古蹟背後隱藏了許多真實的故事,也蘊含了無數的文化意義,也是另一種無形之美。

古蹟見證台灣各時期的歷史

    從台灣的古蹟,可以窺見歷史發展的歷程,如果我們依年代先後次序排列一些重要古蹟,參觀古蹟有如閱覽一部生動的台灣史。包括原住民石板屋、荷蘭的紅毛城、明鄭的台南孔廟、武廟,清代的鹿港龍山寺、台北保安宮、板橋林家花園、清末的滬尾砲台、英國領事館與日治時期的總督官邸、總統府、台灣博物館及二次戰後所建的台北植物園內科學館。這些古蹟串起來的故事,就是台灣的歷史。

  古蹟在初建時都是為了某種必要的目的而興建的,例如:紅毛城是荷蘭人為了鞏固統治者的安全、怕土著造反而建造;台南孔子廟是明鄭奠基中國文化而建,而北港朝天宮則是人民信仰媽祖而建。事隔多年之後,物換星移,有些寺廟仍是寺廟,但有些建築如城門樓卻喪失了原始的功能,只能保留下來作為一種地標,使人見之而發思古之幽情。

桃園民居的山牆脊墜以泥塑花藍裝飾,象徵吉祥如意,作工極為秀麗精美。原住民建築與自然環境調和

  就建築美學而言,建築屬於一種立體的造型藝術,它是三度空間的建造物,包括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建築可遠觀,也可近看,甚至走到室內。古蹟的美感也可以用同樣的觀點來欣賞。台灣的古蹟類型眾多,有原住民的杆欄式或石板屋、有西洋式的紅磚城堡,也有閩粵古建築,它們的材料、構造與造型各異其趣。

  首先,我們來欣賞原住民建築之美,原住民族群甚多,其中泰雅族擅用竹木構造、阿美族喜用木板、布農族喜用竹子與石材,南部的排灣與魯凱族擅長片頁岩石板構造,蘭嶼的達悟族則多用卵石與茅草。建材多就地取材,形式則多因地制宜。原住民建築之美,主要是其建築與自然環境之調和,他們很少大規模破壞地形、地貌,尊重自然且崇拜自然,成為建屋或聚落規劃的重要準則。

  蘭嶼的達悟族住屋,先向地下挖坑,住屋有一半以上處於地面之下,稱為半地穴建築,其優點可避強風,並且冬暖夏涼。屋頂多用當地茅草覆蓋,近年受到台灣影響,有些改舖黑色油毛毯,色彩仍然非常協調。阿里山達邦社的祖靈祭祀建築,屋頂用茅草舖成四角錐,有如金字塔形,從任何角度看都是尖塔,充分表達族人對祖靈的崇敬!

  台東卑南族的村莊口古時常豎立巨石,特巨大的長形石柱立在聚落入口處,作為標誌。它的石頭色彩非常明顯,且石柱有如一座尖山,自遠處即可望見。

淡水鄞山寺為閩西永定客家移民所建的寺廟,外觀樸實,屋脊曲線優美。洋樓反映中西文化交流

  荷蘭人在歐洲擅長築造海堤,西班牙人擅長石造城堡,他們在十七世紀初葉曾經短暫地佔領台灣,經營商業。今天我們在台南的安平可見到熱蘭遮城殘留的高牆,以紅磚及紅毛土建造,非常堅固。北部淡水仍有一座完整的紅毛城,內部全用穹窿構造,外牆漆上朱紅色,在夕陽時刻,古堡的色彩與晚霞相互輝映,它已經成為台灣北部代表性的風景名勝了。

  至十九世紀末葉,英國人為了購買茶葉與傳教,許多商人及傳教士來台,他們建造了洋行、領事館、教堂、醫院、學校與宿舍。這些洋式建築多以磚拱構造為主,連續的圓拱迴廊成為洋樓外觀的明顯特徵。以淡水埔頂為例,計有英國領事官邸、牛津理學堂、淡江中學、馬偕住宅、馬偕醫館、牧師樓以及總稅務司官邸與嘉士洋行等,這些建築有的具有中西合壁的趣味,反映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於今看來,建築物散發著一點異國色彩。怪不得有許多台灣的畫家,包括李梅樹、楊三郎、陳慧坤、李石樵等,他們熱愛淡水這股中西文化交融的情調,畫了許多著名的淡水洋樓風景。

九份金瓜石礦山上的神社遺跡,品貌雙全只剩下幾根殘柱,但仍體現空間層次之美。傳統漢式建築品類豐富

  論及古蹟之美,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仍屬傳統民居、寺廟與城門了。漢人早在十七世紀初即到達澎湖與台灣,他們在澎湖建造了第一座媽姐廟。當公元一六六二年鄭成功驅荷入台時,帶來了大量的漢人,他們也帶來了閩、粵的中國文化。從明鄭至清末光緒二十年割讓台灣給日本為止的二百多年中,閩、粵風格的建築逐漸形成台灣建築的主流,不但數量多,品質亦非常精美,因為漢人的儒、釋、道文化悠久,藝術表現力強,感染人心深遠,人們崇敬孔子、關公以及民間信仰神明媽祖婆、大道公,文人雅士建築優美宅第名之為山莊。更有富戶如板橋林本源家與霧峰林家、新竹鄭用錫進士與富紳林占梅等競築庭園。至清末時期,台灣已經累積了相當財富,各地鄉村均可見到平面格局對稱穩重的大厝,屋脊燕尾起翹的寺廟與書院,還有府城,廳城與縣城的城門樓!

  欣賞這些中國式建築之美,要從文化的角度才能真正領悟。例如傳統上建築物的形制須與使用者的社會地位互相呼應、不可逾越。所以寺廟及官紳建築屋脊多用繁飾的燕尾式,而尋常百姓家只能採用平直的馬背脊。特別是大廟與官宅才可畫門神,霧峰林宅宮保第與板橋五落大厝均繪有文武門神。裝飾繁簡程度視神格或地位而定。像北港朝天宮與台北龍山寺、保安宮,其建築均聘名師建造,著名的大木匠師陳應彬、王益順、葉金萬及雕刻藝匠葉王、柯訓及洪坤福等都在這些大廟之上展現優異的工藝技巧。

  傳統漢式建築之美,除了屋脊造型、木彫、石彫、磚彫、鑄銅、剪黏,交趾陶與彩繪之外,空間之美也不能忽視。所謂空間之美,就是佈局之巧思,以板橋林家花園而言,園中各座建築並非排列成規整的隊伍,而是有的朝東,有的朝南,各有院落,再以曲廊互相聯接。並且以假山及高牆層層遮擋,造成所謂「步移景異」的效果。林家花園中有成雙成對的八角門、圓門與花瓶門,象徵八寶:圓滿或平安。這種美感,兼具形式與文化意涵,通常以諧音或暗喻技巧表現,例如以「旗、球、戟、磬」代表「祈、求、吉、慶」的彫刻,幾乎在許多寺廟皆可見之。

建於日治初期的台北水源地唧筒室,雖是工業建築,然外觀採用西洋文藝復興形式,頗為典雅。  台灣古建築之色彩也有民俗學上的習慣作法,有句俗話稱「紅宮黑祖厝」,指出宮廟樑柱多以朱色漆為多,而民宅祠堂則以黑色為主。可見彩繪不能亂了規矩。一般而言,重要的部位如神龕、廟門及屋脊多用較鮮艷的色彩,而家具、牆壁及灶腳多用沈穩的色彩,可能受到禮制之影響。易言之,古代台灣建築的裝飾題材、色彩與造型所呈現出來的美感,除了美術的理論指導外,宗教禮俗與倫理道德也是規範因素。

了解上述的背景,我們欣賞台灣的古蹟,將可更透徹,不只是看熱鬧,也可以看到門道,充分領略古蹟之美了。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