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新竹縣竹北國小的網站,97學年度榮譽榜洋洋灑灑刊載著:合唱團參加全國師生鄉土歌謠比賽獲國小組福佬語系類優等、入選新竹縣代表參與第40屆世界兒童畫展、榮獲夜光天使點燈專案教育部訪視全國第三名、兒童節奏樂隊榮獲北區兒童樂隊國小團體B組優等……驚訝的是,網站參訪人數超過34萬人次!一個小學的網站,居然能吸引如此這麼高的點閱,為什麼?好奇地進入後,發現除了一般的學校行政資訊,光是主題網站多達十三個,包括英語學習網、深耕閱讀、環境教育網、體育網……個個內容豐富,特別是「深耕閱讀」,顯然是學校的重點發展項目,不只是理念的闡述,連教材、教法、教學心得、研究計畫與成果報告都上網了,真的是很不吝嗇的在做分享。
校長重視扎根延續性工作
竹北國小是個有九十年歷史的老學校,校門圍牆外的老樹高大昂揚的宣示著他曾經的精彩歲月。走進校園,倒是絲毫沒有老態,校舍幾乎都是嶄新的建築,穿插著蓊綠的花木庭園。校長范揚焄擁有新竹師院輔研所學歷,2002年派任竹北國小至今,對於自己推動閱讀教學充滿自信與成就感。他說,他比較喜歡能扎根、有延續性、發展性的規劃,對一些煙火式的短暫熱鬧缺乏興趣,因此,他到竹北國小之後,先靜靜觀察了一年,對學校「環境」進行瞭解與掌握,第二年就和老師們開始討論校本發展主軸的問題。基於對教育的根本思維,必須回歸學習本質,讓學生學會自我輸入、自我學習及自我產出的智能,終於達成推廣閱讀知能的共識。范揚焄指出,選擇以閱讀為課程發展核心的理由很簡單,因為語文是一切知識學習的基礎,舉個最功利、最簡單的例說:有好的語文能力,才能輕易掌握考試題目意旨,並能進一步順暢無礙的表達自己的認知,在考試答題上有最好的表現。再往長遠發展上說,建立閱讀習慣之後,就彷彿握有一把知識之鑰,對於各種資訊的追尋將易如反掌,為未來的自我成長與社會競爭建立堅實的基礎。
這樣的教學理念說起來簡單,要老師配合推動,可就得花點功夫了。畢竟,「非必要的挑戰」總是不受歡迎的。即使是校長出馬,剛開始也只有兩位老師配合,透過進修課程,慢慢建立老師的信心之後,才逐漸增加小組成員。新的課程固然增加老師的負擔,同時,也提供了老師自我成長的機會。為了提升教學知能,竹北國小老師報考研究所竟形成風氣,去年有四個人報考博士班,今年更增加為七人。為了教學而努力自我提升,這不是扎扎實實的「教學相長」的實踐嗎?



閱讀推廣 融入課程
訂立推廣閱讀主軸之後,就有了願景,一個學校會希望他們的學生畢業之後,具備怎樣的能力、怎樣的人格?他們的目標是希望能讓學生培養出十大基本能力: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二、欣賞、表現與創新。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四、表達、溝通與分享。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七、規劃、組織與實踐。八、運用科技與資訊。九、主動探索與研究。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這個目標要如何達成呢?目前是博士班學生的教務主任羅惠清展現了一個女強人的自信與冷靜,有條不紊的詳細敘述他們的課程規劃。沒錯,竹北國小的閱讀推廣不是一般的課外活動,而是整個融入課程規劃的。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他們各有達成的規劃目標,對低年級生,要讓他們喜歡閱讀,中年級生要產生閱讀興趣,到了高年級,則要具備充分的表達能力。透過不同年級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對書籍與閱讀產生熟悉感,進而融入他們的生活之中,成為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訓練孩子說故事能力
為了讓孩子喜歡閱讀而不排斥,他們排除了寫讀書心得的方式,讓孩子用說的方式表達,透過說的過程,不僅能掌握孩子的理解程度,也訓練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練就一身說故事的功夫。事實上,說故事本身已經包含了整理、歸納等邏輯思考訓練,更是寫作的基礎,真是很棒的課程。低年級以繪本為主,也教孩子們以繪畫說故事,郭娜宜老師指出,以往都是家長說故事給孩子聽,現在,換成孩子說故事給父母聽,親子互動有了新的圖像,孩子建立自信,更快樂。除了說故事、畫故事,還有新的樂趣-------寫童詩、寫作投稿,學校布告欄上張貼著滿滿的投稿成功的作品,激勵著學生們的自信心。而配合孩子的成長,老師也被迫自我提升,彼此都有許多意外的收穫,郭娜宜老師為了不落人後,今年也考上博士班,有了新的人生目標。她發現,有新的挑戰真好!
計畫啟動,首先要布置一個愉悅的閱讀環境,竹北國小有一個四間教室打通而成的大圖書館,藏書一萬多冊,但是,學校有心,家長未必領情。羅惠清主任指出,剛開始,是有家長反彈問題的,特別是高年級面臨升學關卡,家長都擔心孩子分心。不過,等到閱讀課程的成果浮現之後,家長不但不反彈,甚至紛紛投入,有些人還主動捐錢協助購書。最近,他們在原有館藏之外,又多了一批英文書。這是在美國的鄉親整理當地的圖書館多出來的書,專程以貨櫃將書運回國內,贈與竹北國小。這些書的狀況都相當好,學校正忙著分類歸檔,將提供學生更多元的閱讀。
營造英文學習環境
是的,語文能力訓練並不僅止於本國語,也包括英語。校長范揚焄鼓勵孩子們交筆友,透過書信寫作,提升英文能力,同時進行文化交流,讓孩子們對其他國家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因此,他們聘有一位英文外師,也和美國印第安那州一所學校建立姊妹校關係。在學校公佈欄上,張貼著師生與外國筆友來往的信件,供學生們參考,甚至樓梯都是學習英文的工具,每個階梯張貼一個英文單字或短句,營造英文學習環境。
師生共同成長的良性循環
事實上,閱讀課程在竹北國小已經推進到學術研究領域,2004年起展開一個深耕閱讀研究計畫『資訊融入學校本位課程----深耕竹北國小兒童語文能力的提昇--新竹縣竹北國民小學語文領域課程實施方案』,投入購書、進修課程等軟硬體研究設備就達到56萬元。已經完成的研究報告詳細說明研究緣起、計畫內容與成果,將教學心得大方分享。這個計畫目的是為了有效推動閱讀課程,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當然首先要提升老師的能力,因此擬定團隊培訓計畫:(一)組織讀書會提升語文教學指導能力及語文教學課程設計能力。(二)成立行動研究小組,記錄教師教學及反省札記。(三)參與縣研究論文發表案,提昇團員研究能力。(四)承辦縣研究言論文發表會、全縣種子教師研究團隊研習活動,加深加廣研究團隊的研究領域與能力。(五)參與全國資訊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發表會,保障竹北國小兒童的語文能力有國家級的水準。
羅惠清主任坦言,計畫伊始,老師們的心理壓力很大,但透過這樣的訓練,確實大幅提升老師的能力與自信,對校園學術環境形成正面良性的循環。現在,做研究計畫已經成為校內正常業務,計畫一個接一個,構成永不止息的師生共同成長。
羅惠清主任說,在2003年接下教務主任一職後,就常常有機會和校長范揚焄討論推動校務的理念與做法,校長的一句話讓她印象很深刻:「一個學校若沒有一些學術與哲學觀,那就不能稱為學校了」。她認為,在形塑學校本位課程時,最應該考慮到的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力是什麼?老師最想教給學生什麼?在接受了國小的六年教育後,我們的學生是帶著哪種有別於他校學生的特質離開的?閱讀確實給了學生不同的特質,透過閱讀所建立的思考能力,也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條件,范校長與羅主任的思考應該值得教育工作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