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寶貝多元的台灣

文:揭陽

  文建會於十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召開會議。經過七次籌備會議及十二場分組會議,十月十六日正式召開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大會中形成的總結報告,也將作為預擬相關政策依據。同時間,「多元族群嘉年華」、「影像展」等系列活動,於國家圖書館及總統府廣場前凱達格蘭大道舉行。

推動文化公民權

  十月十八日在國家圖書館進行的最後一天議程,游錫堃院長在閉幕式時表示,這次以「族群、認同與文化」作為主題的「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及「多元族群嘉年華」系列活動,都是推動「文化公民權」運動的環節,希望國人透過文化藝術等公共領域的參與,來營造一個尊重差異、包容多元、創新生活的多元價值觀的社會。游院長強調,要落實總統「族群多元、國家一體」的政策宣示,必須要有耐心、用心和信心,才能達成。因為時間的限制,無法讓與會者暢所欲言,游院長強調,「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以後每年都將舉辦,讓各界意見溝通更加暢通,相關部會也須於一個月內答覆與會者的書面問題,以示尊重。

十三項具體政策建議

  這次在文建會主辦的「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中,為未來政府的族群政策提供了六個具前瞻性的行動綱領:包括「以開放的心靈,建立跨文化交流機制;以積極的行動,落實族群保障照顧;以土地的認同,塑造新公民共同體;以理性的溝通,建立多元對話管道;以尊重的態度,訂定語言教育政策;以人文的精神,發展台灣多樣文化」,以及多達十三項具體的政策措施。游院長承諾,行政院將責成各權責部會確實去評估、落實推動。共同承擔起建構文化公民社會的責任,讓文化公民社會的理想早日實現。

  此次由行政院文建會等跨部會籌辦的「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文建會可說全心投入,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行的「多元族群嘉年華」活動中,文建會主委陳其南還特別在以台灣歌謠串連速寫台灣歷史歲月的「走過漫長的道路──生活劇場」中客串一個角色,把「生活劇場」的旨趣現身說法一番。為期三天的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是陳總統在選後為化解族群紛擾的承諾,會中除了彙整全國分區會議建言,也提倡文建會提出的「文化公民權」概念,邀集各界關心族群平等與保障、語言保存與發展、多元價值認知實踐與建立文化藝術及公共領域等族群議題。

文化眾議院 有話直說

  會議在跨族群代表召開的「文化眾議院」中揭開序幕,各族群代表包括外省籍的國策顧問柏楊、總統府國策顧問阮銘、福佬籍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廖瓊枝、阿美族耆老、慈濟大學教授吳明義、外國籍的文魯彬、客籍的總統府國策顧問蕭新煌等社會知名人士,談論各自對族群的經驗與期待,陳水扁總統則全程聆聽。柏楊於總統面前提出建言,希望社會都能以善的想法彼此尊重,以美的語言相互溝通;他認為,台灣沒有族群問題,族群間並沒有血海深仇,只要以「善的用意」與「美的語言」就能化解族群對立。

  廖瓊枝則有感而發地說,「語言」對於化解族群誤解真的很重要,很多誤會都是因為聽不懂對方的話而產生,她認為沒有一種語言是比較沒有水準,「語言學得愈多,路就愈寬廣、交得朋友就愈多」。「腳踏台灣土地,就是一家人」,她並表示,自己表演歌仔戲時,台前如果有人因為聽不懂台語,就低頭不看,她總會感到難過,心中會想,「即使你聽不懂,至少也抬起頭看看我,笑一笑,我心裡也會舒服些」。她呼籲,在民主社會中,人與人應該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促進族群和諧。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高格孚發表專題演講時也說,外省人與其他台灣人雖然都在台灣接受同樣政治背景,卻存在不同的集體記憶,也塑造不同國家認同,不同族群應包容相互集體記憶的差異。高格孚呼籲,台灣社會在發展本土與原住民文化,以及強化台灣認同時,其實一樣可以強調維護中華文化的精華部分,否則外省人將不會對台灣有完整歸屬感,認同中華文化與對台灣忠誠並沒有矛盾,台灣可以型塑具有「國民意識」的新文化,並透過對話與溝通,弭平分裂的國家記憶,創造多元團結的文化。

陳其南:多元文化是台灣寶藏

  陳其南主委也在會中表示,多樣性是台灣的文化資產,多元文化是台灣文化的魅力,多元文化的合眾國就是「福爾摩沙」。多種文化碰撞,會激起浪花,並沒有衝突;多元價值觀的認知和實踐,需要透過對差異的了解,產生同理心;台灣有多元文化、社會和價值,這是禮物、資產,也是寶藏。陳主委在答覆問題時承認文化差異的多元價值,他也指出,在自然生態界已達平衡,社會文化則仍未臻於理想,希望未來在公共領域多溝通,各族群才能差異並存。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