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有台灣最快、最震懾人心的砲彈速度;也有最需長時間釀酒的功夫。過去被視為前線的反共聖地,走過戰火煙硝、歷經開放觀光迄今15年的歲月,今年7月在「金門觀光公車」啟動後,許多足以遍覽聚落人文與海岸風光之美的私房景點,將一一擄獲遊客還來不及防備的心。
「金門觀光公車」由金門縣政府、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與金門縣公共車船管理處共同推動,經過3個月的籌備規劃,在7月1日至9月30日期間對外推廣,每日上、下午分別行駛A線(翟山金門城線)、B線(古寧頭戰場線),以及C線(太武金沙縣)、D線(榕園太湖線)共四線,每條繞行時間約四小時深入具代表性的景點。另外,觀光公車還以定時發車、定速行駛、定點解說,朝自助行旅客暢遊金門首選交通工具的目標邁進。
感受金門的韻律與脈動
1949年之後金門曾經扮演近50年的戰地角色;至1992年軍事管制解除後,才開始邁入發展觀光產業的新時代;2001年元旦,金、廈小三通正式啟動,金門轉而成為兩岸轉運的關鍵角色。
軍管時期,島上軍民生活簡樸,軍民一體闢公園、築水庫、建碉堡、修道路,許多具有戰地特色的設施,成為今日彌足珍貴的觀光資源。所以,在金門迷了路也會很美,因為在路上遇見的居民總能道出一段段戰火煙硝的真實經歷,在當地經營民宿的阿寶說道:「現今被視為觀光資源的景觀,可都是居民們過去生活的一部分啊!」
莒光樓前的晚霞、慈堤的落日、中正公園清晨的薄霧、榕園的濃蔭幽翠,宏偉的地下戰備坑道、充滿肅殺氣氛的海岸阻絕樁、各種軍事偽裝與防禦工事,都是昔日戰備時期的遺跡。相較於現今的安逸舒適生活,戰務時期的金門景觀、氛圍似乎離我們很遠、很遠,但如果親自走一遭金門,聽聽當地人談起那段炮火轟隆的驚慌歲月,卻又會驚覺原來那段歷史離我們如此近,只是我們鮮少去憶起。
啟動金門觀光公車 注入觀光新活水
談到「金門」,除了菜刀、貢糖、高粱酒與風獅爺,也不能忽略交錯其間的自然生態、人文史蹟與生活資源。為讓優遊金門更具深度,金門觀光公車的啟動,或許將為沉寂的觀光市場注入一股新活水。
除了軍方,昔日的金門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到達的,因此在戰地政務解除並開放觀光後發現,卸除了武裝的金門,其實是溫柔婉約的。當觀光公車駛到古寧頭雙鯉溼地中心後,隨即能跳上由觀光旅遊局免費提供的鐵馬優遊古戰場。當騎過軍事遺跡之處,一股過去緊張、當下悠閒的感受,馬上形成相互拉扯的特殊體驗。
而「喝過高粱酒,沒看過高粱模樣」的雖大有人在,但騎乘鐵馬馳騁高粱田卻是與之近距離接觸的難得經驗。在悠閒的穿梭中,有休憩的黃牛相伴、有清新的美景相隨,而機動性高的自行車也方便停下、拍照。一片大自然的油綠,任憑擷取。



承載歷史記憶的軍事遺跡
優遊金門,除了透徹的自然景觀讓人歡喜外,承載歷史記憶的人文史蹟也常令人驚喜再三。金門島位於中國福建九龍江口,而馬山觀測站與廈門島比鄰,最近之處僅有2300多公尺。在天氣晴朗時,光是肉眼就可清楚看見廈門櫛次鱗比的大樓,如果再輔以馬山觀測站上的望遠鏡眺望,如此近的距離常讓人情緒高昂。「有看到橘紅色的屋瓦嗎?那是廈門大學!」「有,有,有看到……」「有看到人嗎?」「有,有,在海邊有一群人,看來好近啊……」在解說員的引導下,登上馬山望中國,是造訪金門的必要之行。
當依次在望遠鏡後面排隊,聽著一旁解說馬山與對岸的距離、海潮、鯊魚、水鬼,以及「投奔自由」、「反共必勝」、「暴政必亡」……等標語故事時,手機上的通訊竟也悄悄地換上「中國移動」字樣,也難怪有人開玩笑「只要抱著兩顆籃球,就可輕鬆游過去嚕!」不過,沙灘上始終豎立著「地雷區」的警告標誌,卻也增添兩岸看似近非近的矛盾氣氛。
弓著身子深入曲折的地下坑道,在金門可說是家常便飯,不過,震撼力十足的「翟山坑道」更可謂一絕。1961年因應戰爭所需而開挖的翟山坑道,位於金門西南方,為一A字型戰備水道、總長約357公尺,耗時五年才完成。在戰時供登陸小艇搶灘運補用,坑內並有停靠碼頭。
走過「毋忘在莒」的標語,當坑道外的酷暑與坑道內竄流而出的冷風相遇,一場撼動人心的坑道之行隨即展開。比一般坑道大上好幾倍的翟山坑道,分為坑道及水道兩部份,主體由花崗岩石組成,經由炮火炸開後,再經由人工一鑿一斧開鑿而成。愈往內前走,澎湃浪潮的聲勢、映入眼簾的深邃倒影,莫不令人驚嘆這座集結許多人血汗的偉大工程。
在實地走訪金門的軍事遺跡後,「八二三戰史館」可列為沉澱熱血沸騰情緒的絕佳場所。館外兩側除停放當年海、陸、空軍作戰殲敵的武器,在館的兩側牆壁還鐫刻戰役殉職587位官兵的姓名,再往館內走,陳列戰役相關的文物、史料及珍貴照片,都足以緬懷當年的戰役與事蹟。
出生於金門的資深媒體人、藝術家林世英走進戰史館的感受特別深刻,「過去炮火轟隆的情景曾讓他躲在坑道內長達44天,一步都不敢走出去。」金門籍作家楊樹清也感同身受,「因為深怕被戰火波及,所以晚上家裡都不敢點燈,轟隆、轟隆……的幼時回憶,真是不堪回首。」當他們憶起過往令人心驚膽戰的生活情景,臉上的線條頓時也變得僵硬許多。
直到體驗過模擬八二三炮戰場景的「震撼劇場」與看見玻璃櫃內的宣傳單後,才又重新感受到林世英與楊樹清兩位金門人的思鄉情懷。他們兩位就像大孩子般地搶著訴說各自幼時的回憶,「這種宣傳單是中國夾在宣傳炮中發射過來的」、「而我們也發射印有反攻大陸字樣的宣傳單過去」……。楊樹清還指著玻璃那頭的宣傳單說明,「因為校方擔心學生們的思想被同化,所以當他念小學時,集50張就可以換一個嘉獎呢!」
俯拾皆故事
其實漫步在金門的每一步,隨時都能感受到當地的人文風景,時常遇見的風獅爺就是一例。金門民間稱風獅爺為「風獅」或「石獅公」,而風獅爺的由來一般推敲是因為金門缺乏高山屏障,自古以來風害嚴重,尤其明末清初,鄭成功伐樹造舟,水土流失更趨惡化。又因在民俗信仰中,獅子具有驅邪避災、安定四方的神奇法力,島民於是將彰、泉一帶以獅像避邪的習俗引入,在東北季風吹襲的村莊出入口處,豎立風獅爺。
金門島上迄今約有70餘尊歷經風霜的風獅爺,以不同姿態屹立在島上各處,有的蹲踞、有的直立,材質上也有石雕或泥塑的差異,表情更是大異其趣,或威武神氣、或憨厚討喜。沿襲至今,風獅爺已由鎮風煞之神,轉變成村落守護神,不但防風鎮沙,更可維護聚落的好風水,也因此成為村人崇敬的信仰。
然而,除了抵擋強風的風獅爺,觀光巴士導覽人員為讓遊客了解金門的氣候,也常以俗諺「不嫁過東一個人,要嫁過西一欉芒」加以說明。像蝴蝶結形狀金門島以瓊林為界,畫分東(後面)、西(前面)兩區,東半島風強地貧,西半島環境較佳、發展也早,因此當地女子在擇偶論婚時,較不喜歡嫁到東半島。可見這句流傳在金門父老口中的俗諺不僅通俗雋永,也足以說明金門的文化與環境。
優遊金門,在觀光巴士啟動後正是時候!規劃在四線公車內的私房景點與隨車解說的人員,將讓優遊金門不再費心勞神。只不過根據金門交通觀光旅遊局的統計指出,「金門的觀光市場,有將近七成是由旅行社規劃的團式旅遊。」因此,以自助旅客為目標客群的觀光巴士是否能漸成氣候,就端賴旅遊市場的需求是否能讓觀光巴士朝班次多、搭乘方便的「暢達」去發展了。


